發新話題
打印

[綜合技術] 為什麼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下旋短球長期以來備受質疑

本主題由 (=^x^=) 於 2023-10-31 04:20 下沉

為什麼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下旋短球長期以來備受質疑

為什麼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下旋短球長期以來備受質疑


熊志超



        長期以來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下旋短球備受質疑,是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反手比正手弱,何來優勢可言,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人們難以理解正手位使用反手技術的原因是,它給人們一種不正規、太依賴反手的不規範感覺,有違常識。其實大家在懷疑這項技術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反手位不也常常側身用正手攻嗎?為什麼人們能接受反手位的相持應多使用側身正手攻而正手位的短球就不能接受反手擰拉呢?
      下面讓我分析一下 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是什麼?
      在分析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以前,先看看反手位側身常用正手攻的理據。
      之所以反手相持要多側身使用正手攻,是因為正手的力量比反手大得多,能起到強烈的節奏變化作用而令對方失誤,不過,反手相持側身正手打涉及到正手位空檔的風險問題,運動員必須經過正統的步法訓練,交叉撲右打回頭技術要過硬才能有底氣側身正手打,這是提高反手相持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點是支撐反手位相持多使用側身正手攻的理據。那麼,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理據又是什麼呢?
       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解決了正手位短球和中間位短球的難題,因為這兩個位置的球基本上是所有打法的軟肋。發搶者就是針對這個軟肋來發球的,由於正手握拍方式的影響和限制,無論正手用什麼台內技術(如正手挑、擰),其手腕兒都沒有反手那麼靈活,所以在正手位也無法使用正手做出類似於反手“擰拉”這樣的技術動作。而如果到了正手位利用反手擰拉去接球的話,比正手做出的任何技術都要強。不僅擊球的穩定性和攻擊性會大大增加,而且能夠直接破壞對方的發球搶攻,甚至直接得分。至於有些人擔心反手位留下較大空檔問題,如果讀者看完筆者下面的進一步分析,你會發現這種顧慮是多餘的。
       反手接搶在正手位台內擰留下的反手位空擋風險與正手側身後留下的正手位空檔相比,前者要小得多。舉個例子,如前者單步入台第二板接正手位元短球擰直線是事先已設下了其反手位有空檔這個圈套,誘對方回其反手位,然後第四板迅速回反手位反手斜線相持,再側身第六板正手沖斜(直)線(如對方不死的話)等等。這是“運動員事先設計好套路,有意給對方進攻的機會,預測對方的回球線路,提前移動到最佳的擊球點擊球,在防守中謀求勝利或為轉攻創造更大的可能性”〔1〕。 這就是主動防守戰術。而正手台內反手擰直線,對方回斜線的機率很大(擰直線者利用了對方“逢直變斜”這個思維定式),這就是“線路變化規律” 。這是“運動員按照乒乓球“線路變化”的規律預判對方的回球線路,並提前移動到最佳的擊球點擊球”〔2〕。從銜接這個意義來講,“主動防守戰術”與“線路變化”規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的結合即“主動防守戰術” +“線路變化規律”就構成了近台相持的“銜接技術”。可見第二板擰完後的退台還原是有準備的打第四甚至第六板銜接技術,有了這個技、戰術保證,才能夠放心入正手位短台使用擰拉技術(前後步法的小移動),是主動相持。而後者側身正手打要的是一板打死對方,如果被對方回到正手空擋就只好交叉撲右打了(左右大範圍移動),是被動相持。
       由此可見“反手位的相持多使用側身正手攻”與“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的使用”都是正、反手技術相互之間取長補短的關係,從訓練學的角度來說,兩者之間關係是相輔相承的一個整體技術,它們之間的差距不應相差太遠,差距肯定會有,只要不形成特長與特短的關係而是第一與第二的關係即可。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