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綜合技術] 從“對方反手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 談台內“多元化擰拉技術”

本主題由 (=^x^=) 於 2023-10-31 04:20 下沉

從“對方反手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 談台內“多元化擰拉技術”

從“對方反手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
談台內“多元化擰拉技術”



熊志超



作者按:本文是原文,2012年12月經首屆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學術報告會專家組評審已被會議錄用,錄用論文被收錄進由世界學術出版社出版的《首屆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學術報告會》論文集中。

摘要:反手擰技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從《乒乓世界》雜誌看到原國家隊教練曾傳強指導在向國家乒乓球女二隊運動員介紹“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常常令對手難以適應。當時很多人對這句話難以理解,筆者經過深思並且嘗試很多方法去研究,可幸最終有所觸悟:對方運動員“擰拉”出“違反常規”的下旋球其實就是常規的搓下旋來球→下旋回球,不可能是上旋球。在此基礎上筆者總結出其它種類的擰拉技術(多元化擰拉技術)。
關鍵詞:乒乓球旋轉軸;科貝爾式香蕉球;王皓式擰拉;對方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直板正手背面台內擰拉
引言
反手擰拉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初捷克的運動員科貝爾最先在大賽中使用,馬琳、莊志淵、郭躍等人也用得比較早,基本上沿襲了科貝爾式的加轉“香蕉球”, 主要立足於把下旋球變成上旋球。在科貝爾的基礎上,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多元化的擰拉技術。例如:王皓的前沖式台內擰拉把原來的控制球變成對攻球,然後再結合個人的打法形成銜接,使用率和成功率相當高。在王皓的基礎上,當今乒壇,張繼科在使用反手擰拉時加入了更強的旋轉,使該項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得分又得勢的主要手段。有些人能用直板正手背面擰拉正手小三角位的球,形成直板真正意義的四面攻。甚至有些運動員可以擰拉出讓人們誤以為是“上旋球”的下旋球。為什麼會拉出這種“違反常規”的下旋球來呢?

1.拉球的本質
1.1科貝爾式拉下旋來球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圍繞上下旋轉軸運行的是側旋球〔1〕。當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拉加轉“香蕉球”(接來球)的過程是在對方原來左右旋轉軸的基礎上改變為上下旋轉軸。這樣側擰過去的球是側上旋球(即拉下旋來球→側上旋回球,不可能是側下旋球)。
1.2王皓式拉下旋來球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圍繞左右旋轉軸運行的是上下旋球〔2〕。當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拉上旋球(接來球)的過程是在對方原有旋轉的基礎上製造旋轉(順旋)〔2〕。由來球前進方向的左邊看,對方擊來的下旋球與本方拉回的上旋球都是順時針旋轉的。這樣拉過去的球還是上旋球(即拉下旋來球→上旋回球,不可能是下旋球)。

2.搓球的本質
2.1搓下旋來球的過程
如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接球用搓球。由於膠皮與球表面磨擦力的作用,會首先使得來球的旋轉被抵消,從而成為不轉球,然後才產生本方搓出的下旋球〔3〕。由來球前進方向的左邊看,對方的下旋球是順時針旋轉,而本方搓回的下旋球卻是逆時針旋轉,也就是說本方搓下旋來球的過程是在反轉對方原有旋轉的基礎上製造旋轉(反旋)。這樣搓過去的球是下旋球(即搓下旋來球→下旋回球,不可能是上旋球)。
以上三段分析可見,當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拉球是側上旋球(科貝爾式),其後雙方對攻就形成上旋球的相持;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拉球是上旋球(王皓式),其後雙方對攻就形成上旋球的相持;對方的來球是正下旋球時,本方使用搓球接,搓出去的球是下旋球,其後雙方對搓就形成下旋球的相持。那麼,有些運動員為何能擰拉出讓人們誤以為是“上旋球”的下旋球呢?為何人們都把它當著上旋球來打(推或撥下網),而吃虧之後又感到他“拉”出“違反常規”的下旋球來呢?接著便來分析這個問題。

3.對方台內“擰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的技術分析
反手擰技術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從《乒乓世界》雜誌看到原國家隊教練曾傳強指導在向國家乒乓球女二隊運動員介紹“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常常令對手難以適應。當時很多人對這句話難以理解,對方運動員擰拉下旋球時,為什麼擰拉過去的球不是上旋球而變成下旋球了呢?對於這個非常有趣且具挑戰性的問題,筆者經過深思並且嘗試很多方法去研究,可幸最終有所觸悟並熟練掌握了該項技術。
根據本人在練習中得到的體會,對“曾傳強教練所介紹的對方運動員擰拉過來的球為什麼是下旋球”作進一步技術分析:
首先腳入台迎球。當球跳至已方球臺時,持拍手已等在台內,注意手臂應保持自然彎曲,持拍手自然下垂向內轉180度使拍面(反手背面)與球的右切面平行。此時肘關節朝外略上揚(有利於手腕內旋)並高於手腕。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臺彈起時,在球臺上升後期或高點期,球拍背面(拍頭)摩擦球的右後側中下部。手腕先橫向接觸球產生側下旋,再翻腕。動作要一氣呵成,此時肘關節的位置即刻朝下,手腕朝上,完成整個技術動作。
其實拍頭與球摩擦這個部位(右後側中下部)就是正手發下旋的部位(摩擦方向和旋轉效果兩者都是一樣的下旋球,不同的是一個球拍背面,另一個是球拍的正面觸球。)只不過對方很難看到產生下旋球的動作(前半段動作),能看到的只是(很像上旋動作的)上旋球的翻腕動作(後半段動作)。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誤認為對方運動員“擰拉”出“違反常規”的下旋球的原因(其實就是常規的搓下旋來球→下旋回球,不可能是上旋球)。這種擰拉方式相當隱蔽、突然,令對手一時難以覺察,從而破壞對方的前三板,達到爭取主動、甚至直接得分的目的。這種球較短,威脅性極大。因球落台後不往前拱,對方借不了力,如若推當或快撥球就會下網。
破解的方法只有正手側身發力前沖效果最好,反手迎前發力拉次之。請注意協調性和突然性。最關鍵的是上手前的預備動作:即充分向內扣腕的同時抬肘(朝外)作好預備,倉促迎前去擰命中率會低很多;其次是握拍要松,要有“吊拍”的味道,充分運用手指的靈活性調整好拍形,這樣才能更好地展腕發力。最後一點,觸球瞬間感覺跟發下旋球很相似(磨擦較薄)。

4.科貝爾式台內擰拉過來的球是側旋球與直拍正手台內背面擰拉過來的球是上旋球的技術分析
4.1手腕“弧線”與手腕“直線”拉球原理
我們在觀賞科貝爾式台內擰拉下旋球時,發現運動員的球拍立起去擰拉下旋球,揮拍運行軌跡是“弧線”呈香蕉型,拉球技術是球拍在檯面圍繞著來球的右後側引拍(大約兩個球拍面積距離),然後以一個香蕉弧線揮拍摩擦球的左側中部靠近旋轉軸之處。而正手台內背面擰拉手法不一樣,它通過手腕揮拍運行的軌跡是“直線”,拉球技術是摩擦球的右側中部。從兩者手腕的揮拍運行軌跡看,一個是由球的右後側往球的左後側中部劃“弧線”,另一個是由下向上的“直線”。根據物理學原理v=r•ω(線速度=半徑×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轉的過程中,離旋轉軸越近的部位旋轉越弱(線速度越慢),反之,離旋轉軸越遠的部位旋轉越強(線速度越快),“弧線” 拉球技術摩擦球的部位就是離旋轉軸較近,“直線” 拉球技術摩擦球的部位離旋轉軸較遠。所以前者的旋轉較弱,後者的旋轉較強。假設當來球下旋的強度一樣時,“弧線”拉球技術比“直線” 拉球技術更省力。這就是運用旋轉軸原理避開強烈旋轉提高擰拉台內下旋短球成功率的關鍵因素。
以上分析可見,科貝爾式台內擰拉下旋球由於“弧線” 拉球產生側旋後會改變原來下旋來球的左右旋轉軸,成為上下旋轉軸。對方回擊時如果按照回擊上旋的方法擊球的中上部——剛好是球的旋轉軸附近相對較弱的部位,球就容易下網。而正手台內背面擰拉下旋球是“直線” ,拉下旋球後旋轉性質變為上旋球,對方回球時較易出界(其旋轉軸沒變,還是左右旋轉軸)。
4.2“弧線”與“直線”拉球技術
4.2.1科貝爾式台內“弧線”擰拉
筆者對科貝爾式擰拉的手、步技術打法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腳入台迎球。根據來球落點使用不同的步法,一般反手位入左腳,正手位入右腳。當球跳至已方球臺時,持拍手已等在台內,注意手臂應保持自然彎曲,右肩向前探出,以便於揮拍。肘關節朝外,高於手腕並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手腕自由下垂(球拍立起)。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臺彈起時,在球臺上升後期或高點期,以前臂帶動手腕為主,球拍背面向球的左側中部摩擦(以右手持拍為例),拍與球接觸瞬間要有爆發力。揮拍運行軌跡呈內弧形的香蕉狀,摩擦方向由球的右後方向左前上方呈香蕉弧線。
4.2.2. 直拍正手台內背面“直線”擰拉
根據本人在練習中得到的體會:
首先,右腳入台迎球。當球跳至已方球臺正手小三角位時,持拍手以正手握拍的預備動作開始迅速向外翻腕180度(以右手持拍為例),形成直板的背面自然下垂狀(與檯面呈略大於90度)的擰拉預備姿勢同步迎球。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臺彈起時,在球臺上升後期或高點期,以手腕向內迅速翻腕,拍頭由下往左前上方的方向揮拍(中指和食指為主大姆子為輔磨擦球並把直板的背面控制在與檯面呈45度左右),接觸球的右側中部。
這種拉法能拉出落點在對方球臺邊線上的刁鑽上旋球(它是受球拍角度和擰拉方向所決定的),既豐富了直板的打法(成為直板四面攻),又解決了目前最流行的反手擰拉正手台內短下旋球都無法處理的台內正手近網小三角位下旋來球(台內死角球)難打的局面。
這種拉法的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單打的優點是突然性較強,穩定性優於傳統正手挑打,常用于解決單打中的正手位小三角位下旋來球及調右壓左戰術。雙打的優點是更容易上手(因規則限定了對方只能發我右半台),常常令對方兩個隊員相互碰撞。缺點是只能斜不能直線且受制於單打的落點,離開了小三角位比較難上手。

5.王皓式台內擰拉過來的球是上旋球的技術分析
5.1王皓式台內擰拉原理
我們在觀賞王皓台內擰拉下旋球時,發現他的球拍角度前傾去擰拉下旋球,手腕向內彎曲很大;揮拍運行軌跡較長(有半個圓的周長),拉球技術是通過手腕先屈後伸的動作摩擦球的正中偏上部,揮拍方向由後向前。根據物理學原理v=r•ω(線速度=半徑×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轉的過程中,離旋轉軸越遠的部位旋轉越強(線速度越快),反之,離旋轉軸越近的部位轉軸越弱(線速度越慢)。由於,“王皓式” 拉球技術是摩擦球正中上部,是離旋轉軸最遠的部位。所以旋轉是最強的,也是最難的。當拉到對面台時,這種強強對抗的結果是品質必然更強(對方常常吃轉出界),因為板形前傾向前發力必需要有強烈的旋轉來克服強烈的下旋,所以王皓式的擰拉技術是打法越難,產生的品質就越高。它是成正例比的關係。
5.2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
筆者對王皓式擰拉的手、步技術打法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腳入台迎球。根據來球落點使用不同的步法,一般反手位入左腳,正手位入右腳。當球跳至已方球臺時,持拍手已等在台內,注意手臂應保持自然彎曲,右肩向前探出,以便於揮拍。肘關節朝外,並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手腕向內彎曲大(拍頭指向腹部),板形壓的較前傾(幾乎與地面平行,接觸球時板型會自然立一些約30-45度左右)。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球臺彈起時,在球臺上升後期或高點期,以手腕為主前臂同時迎前發力,球拍背面向球的正中上部摩擦(以右手持拍為例),拍與球接觸瞬間手腕要有加速度,前臂幾乎伸直。揮拍運行軌跡略大於180度(半圓周長) 左右,摩擦方向向前為主(不是向上),球盡可能與拍接觸時停留時間久一點,以便增加回球的旋轉,使弧線更低,從而使回球更加穩定。這樣擰拉出來的球旋轉很強,是目前最先進、最具威脅的擰拉方法。

6.結語
綜上所述,台內擰拉技術其實就是台內拉弧圈球,技術原理與出臺拉弧圈球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前者以手腕(手指)發力為主,後者以大臂和前臂發力為主)。因此球拍與球接觸的位置也基本相同,主要有三個。其一,中間偏上。王皓式擰(球的後面),球拍角度較前傾30-45度左右。其二,中間。科貝爾式(左面)及直拍正手台內背面擰(球的右面)。球拍角度立起略大於90度。其三,中間偏下。“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球的右側後面偏下)。
由此可見,各種不同位置,可產生不同的打法。如果理解了旋轉軸原理,王皓式擰拉及“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打法就不難學了,前者是目前最先進、最有威脅、穩定性最好的打法;後者動作小,穩定性較高,隱蔽,突然,令對手難以適從;“科貝爾式台內擰拉”可把下旋轉變為上旋,然後銜接下一板的進攻。“直拍正手台內背面擰”的打法穩定性較高和容易學習,可以製造落點刁鑽的上旋球。以上多種打法的技術含量各有千秋,以王皓式的台內擰技術最為先進,其它反手台內側擰技術可作為該技術的一種補充。
這種多元化的接發球搶攻和發球搶攻技術不僅能提高接搶和發搶的威力(節奏變化令對方難以適應),還是一項儘早地將比賽引入到相持階段的技術。甚至可以直接得分。使該項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得分又得勢的主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唐建軍主編 乒乓球運動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 37頁)。
〔2〕李永安 從“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談“上旋球”.〔J〕乒乓世界,2011年第8期111頁.
〔3〕李永安 從“對方拉過來的球是下旋球”談“上旋球”.〔J〕乒乓世界,2011年第8期111頁.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6 17:21 編輯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戶組無法下載或查看附件

TOP

Thanks for sharing
Andy Poon Tak Shing

TOP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