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前廉政公署專員湯顯明,因通過中聯辦與內地各有關部門溝通交流而被反對派質疑,廉署前執行處副處長徐家傑昨日在接受中通社訪問時表示,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是必要的,但一些「外國人」就看不順眼,不願看到香港與內地融合的步伐太快,希望把這個過程拖得越慢越好,一有機會,他們就會打擊親中央、親內地的人,而湯顯明事件就已達致在特區政府內部造成寒蟬效應、加深市民誤解的目的。
徐家傑在接受中通社訪問時指出,廉署不是關起門來、在辦公室裡就可以執法的,無論調查取證、讓嫌疑人歸案,都需要多方面,包括內地的合作,故在香港回歸前,廉署已經開始和內地有關部門合作、協調,如他在1991年就和廉署高層一起到北京、廣州,跟最高人民檢察院、廣東省檢察院聯繫,並開始建立個案協查機制,而通過這些合作,不少跨境案件得以順利處理。
兩地無合作難查跨境案
他說:「疑犯跑到內地,倘香港不與內地合作,你怎麼去抓他?對內地來說也一樣,疑犯跑到香港、錢存在香港的銀行,沒有特區政府的合作,你在內地怎麼查?一些批評廉署與內地合作的人,不知道執法、辦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徐家傑續指,廉署代表了香港的廉潔精神,在內地擁有良好的口碑,自然成為了內地有關部門參觀、交流的對象。很多人想來香港取經、學習香港反腐經驗,想看看廉署到底是怎樣運作的。「這樣的要求,對廉署來說每天都有。」因此,除了執行處,負責系統研究分析防止貪污、公眾教育的防止貪污處和社區關係處,也應與內地有關部門接觸、交流,為內地提供借鑒經驗。
他強調,兩地之間需要有一個溝通渠道、網絡,中聯辦就是其中一個平台。香港回歸之後,內地有很多政府機構來港學習、交流,只能通過中聯辦安排協調。有人聲稱廉署與中聯辦、內地交往,或稱交往應僅局限於執法機構的想法,既狹隘,也有為了提高曝光率而「抽水」之嫌。
圖加深市民誤解煽對立
徐家傑說,在香港回歸前,「親中人士」倍受港英當局打壓。回歸後,廉署執法時依然採取雙重標準。「一些『親中人士』被打擊,遭調查、判監。但一些親英人士雖被舉報,卻平安無事。」香港回歸後,把兩地關係理順、處理好,包括廉署在內,都應該與內地增進相互了解,為國家、為民族一起做事,但一些「外國人」就看不順眼,希望將香港與內地融合的步伐拖得越慢越好,一有機會,就借機打擊親中央、親內地的人。
他坦言,廉署是一把「家傳寶刀」,如果這把「寶刀」用得好,就會「群魔遠避、國泰民安」;如果用不好,就會「奸邪當道、忠良不分,貽害深遠」,外國人就很重視這把刀,擔心這把刀會失去控制,故有關人等炒熱湯顯明事件,希望令香港市民認為,香港官員與內地接觸是壞事、對香港不利的,加深市民的誤解,在誤解形成後,就容易產生對立局面。這樣只會越來越糟糕,甚至陷入惡性循環。「類似的事件越多,誤解越大;誤解越多,事件就越容易升級,香港將永無寧日。」
政府內部製造寒蟬效應
徐家傑指出,在內地交往的同時,廉署也跟一些外國駐港領事館聯繫、交往,包括一些飯局。不過,這些交往很少見諸報端,但湯顯明宴請內地官員的時間、地點甚至賬目明細,卻都被「香港市民」報料給媒體,他相信這些都是有人放出去的,有政治目的,「冇鬼點死得人」,而有關人等所為,已在特區政府部門產生了寒蟬效應。
他舉例說,香港培訓內地官員的機構最近聯絡特區政府部門安排參觀,聯絡了5個部門均遭拒絕。後者稱,現在是敏感時期,不願接待內地官員,而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效果:讓特區政府官員害怕,讓很多人不敢跟中聯辦來往,不敢再接待內地官員,圖冷卻兩地關係,阻擋兩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