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綜合技術] 先學好傳統正手攻後再學弧圈球與一開始就是板型前傾學弧圈球比較分析

本主題由 (=^x^=) 於 2023-10-31 04:20 下沉

先學好傳統正手攻後再學弧圈球與一開始就是板型前傾學弧圈球比較分析

熊教練教學隨筆

先學好傳統正手攻後再學弧圈球與一開始就是板型前傾學弧圈球比較分析


熊志超



       弧圈球技術的學習到底是先學好傳統正手攻(撞擊)後再學弧圈球(摩擦),還是一開始就是板型前傾(打摩結合),前者的观点是正手攻是基础,应先打好了基础才能学拉弧圈球。筆者是主張後者。目前有兩派意見在爭論,我們各抒己見吧!欢迎共同討論。
      弧圈球已問世50多年了,為什麼現在還有一些教練死抱著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定要打好正手攻基礎才能學弧圈球不放呢?因為先有快攻,後來才有弧圈球,當時近台快攻還是我們的先進主流打法,所以快攻是重點培養對象,弧圈球只是陪練,當時的弧圈型選手幾乎都是半路出家的,即領導和教練要你改練弧圈當無名英雄去陪主力隊員,你不願意也要服從。可以說當時所有弧圈型選手都是學好快攻再學弧圈球的,也就是說這是中國式的弧圈球(受直板訓練影響極深),不是地地道道的弧圈球,是在主流打法這個大環境下的產物。歐洲人才是最地道的弧圈球,他們學弧圈球一開始就是板型前傾(打摩結合)比我們先進,加之歐洲人把弧圈球很好地結合了中國的快攻技術,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先進打法--弧快打法,代表人物70年代的世界男單冠軍本格森,此時弧圈球逐漸盛行,80年代初代表人物匈牙利的約尼爾、格魯巴等,及80代末至90年代的法國的蓋挺、德國的羅斯科夫、比利時的大塞沸、瑞典的瓦爾德內爾、佩爾森等。到了80年代末我們的快攻打法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以至決策者喊出狼來了,他們才意識到不僅是中國的快攻打法,而且中式弧圈球也落後於歐洲。即使棄用直板快攻手改用橫板弧圈手的陳志彬、張蕾、馬文革、王濤等也打不過歐洲人正宗的先進的弧圈球技術,從那時起我們的弧圈球教學與訓練開始較全面地吸收和學習歐洲人的先進經驗,我們的體校也開始嘗試一開始就是板型前傾(打摩結合)學弧圈球。結果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正宗的弧圈球手,直到2004年起我們中國隊才真正超越歐洲形成兩面均衡集速度、力量、旋轉於一身的新型弧圈球打法,代表人物:男線的孔令輝(只是雛型)、王皓、馬龍、張繼科、許昕、樊振東(真正的兩面均衡)等;女線的李曉霞、郭焱、劉詩雯、、朱雨玲、陳夢等。沒點名的優秀運動員大多數都是反手或力量較弱,但比起舊中式弧圈球運動員郗恩庭、郭躍華、曹燕華陳志彬、張蕾、馬文革、王濤等還是先進很多。前者的揮拍動作與後者有明顯的區別,前者(王勵勤、馬琳、張怡甯、丁甯、郭躍等)揮拍動作大主要體現在大臂的參與使得速度、力量、旋轉這三個動力元素能夠均衡生產。這是不正宗的中式弧圈球(先學撞擊再學弧圈)無法達到的境界。因為快攻動作小,幾乎用不到大臂,即使學會了弧圈球也是與一張白紙學弧圈球的運動員無法比試的,快攻運功員拉出來的弧圈球動作較小,摩擦的手感和意識較差,他們的核心技術中的速度、力量、旋轉都很難均衡發展,旋轉和力量始終都是最弱的。這些就是中式弧圈球(先學撞擊再學弧圈)的缺陷。
      10幾年前國家級教練張晶清(王楠、劉詩雯、木子的啟蒙教練)來香港講學,她有個觀點給我印象深刻:她說:“以前他們對技能的訓練認識也是有局限,以為一定要打好攻球的基礎才能學好弧圈球,結果發現很難掌握好弧圈球技術,如果先學會了攻球再學弧圈球運動員常常是訓練時還可以拉,比賽到關鍵時還是用回攻球。” 她建議教小運動員學正手攻球時,一開始拍型就要求它前傾且揮臂軌跡要比傳統的正手攻大(板型前傾決定的),待這種正手攻球熟練後引拍稍微加大些,揮拍至左眼前上方(握拍手的虎口揮至左眼前上方才能真正發揮出大臂的力量)弧圈球就自然拉出來了,從而將速度、力量、旋轉充分發揮出來,就決定了運動員將來的發展方向就是弧圈型的,不存在先學好正手攻再學弧圈球技術的問題,王楠、劉詩雯、木子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這是一個資深教練員的經驗之談啊!我覺得很有道理,也贊同她的觀點。因為我本人也是先學的快攻,後來才改弧圈的,對此深有體會。不過她並沒解析為什麼先學會了攻球再學弧圈球運動員常常是訓練時還可以拉,比賽到關鍵時還是用回攻球。帶著這個問題本教練經過深思和研究,可幸最終有所觸悟:攻球與弧圈兩種技術動作的神經聯繫不一樣,一個是撞擊,另一個是摩擦,如果先學會了攻球再學弧圈球運動員常常是訓練時還可以拉,比賽到關鍵時還是用回攻球,這就是技能訓練中遇到的負遷移現象。
      究竟“運動技能負遷移”是甚麼呢?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已經掌握的技能對學習新技能的干擾效應,即舊技能對學習新技能有負面影響,舊技能妨礙新技能的形成,心理學中叫技能負遷移。從運動技能形成的理論講,“每一個運動技能的形成都是一個建立神經聯繫的過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經聯繫要超過舊的技能需時漫長且困難”。這些理論在當時還沒有人認識到(有不少人現在還是頭一次聽到),以致前人走過不少的彎路。現在我把這些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去指導和訓練運動員,我在2012年6應邀擔任乒總中級教練班客席導師專門講授過該理論,我認為教練員要充分認識運動技能負遷移理論,這是教練員的必修課,我相信只要大家認真看完這篇探討回帖一定會有收穫,可避免再走冤枉路。
     至於有人認為“學球入門階段繞過了正手近台借力快攻這一學習階段,到目前拉沖弧圈球時“用手夠球、石樁腳沒步法、不用腰大後把手引拍”等壞毛病比比皆是”。我覺得這與學弧圈球一開始就是板型前傾(打摩結合)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先學好傳統正手攻後再學弧圈球照樣存在這些毛病。實質是業餘層面或水平不高的私人教練教出來的普遍現象,在體校絕對不會存在這種現象。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8 14:09 編輯 ]

TOP

回復 3# 的帖子

板型較直立的就不叫弧圈球了,是純粹的快攻球。它是較容易咬住波,但製造不了旋轉。板型前傾的話,建議角度45度左右適合拉前衝。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7 16:52 編輯 ]

TOP

回復 7# 的帖子

這種方法還是撞擊,當然不如板形大約是45度去擊球啦。前者是打(還是製造不了旋轉),後者是打摩結合(比較均衡的旋轉)。

TOP

回復 9# 的帖子

他說球入板的角度大約是直立(80-90度), 而實際上他板與球接觸時是前傾45度,這才是拉出前沖弧圈球的原因。也就是說,要看板與球接觸時的實際板形,而不是看球入板前的角度。情形就像馬龍的反手台內翻挑,球入板前的角度像搓球,在觸球的刹那間前傾翻挑。那馬龍這個翻挑能說是搓球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