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綜合技術] 撞击与摩擦 [打印本頁]

作者: 肉吧唧    時間: 2015-7-5 10:08     標題: 撞击与摩擦

在击球时,球拍给球的作用只可能有两种——撞击和摩擦,前者给予球正压力,使之产生平动速度,而后者赋予球摩擦力,使之获得自转速度,也就是旋转。相应地,击球瞬间的调节也只有两种方式——拍形调节和手腕转动;前者决定了撞击用力的方向和大小,后者关系着摩擦用力的效果好坏。


乒乓球,摩擦力,技术
[attach]30895[/attach]
  在乒乓球发展的早期,撞击与摩擦是难以调和的一对矛盾,要么完全以摩擦为主防守,要么直接撞击展开进攻但弧线不佳,而弧圈球的出现和发展,成功地将这对矛盾统一起来。雏形中的弧圈球,常因过分强调摩擦,旋转虽强弧线却过高,攻击力有限,而现代弧圈球却是“连打带摩”,借助先进器材的性能,把撞击与摩擦有机地融为了一体,过去那种“擦得越薄越好”、“击球时没有声音最转”的理念早已一去不复返。

  在融合撞击与摩擦方面,反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表面摩擦力较强,而且相对柔韧,能延长摩擦的时间,又不失弹性。也正因为如此,反胶球拍已成为当代乒坛的绝对主流,而易撞击欠摩擦的正胶、生胶球拍生存空间日渐狭窄。以瓦尔德内尔为代表的欧洲均衡派横拍两面反胶选手,曾不止一次利用这一点来破解中国的直拍正胶快攻打法——主动搓加转长球送到直拍正胶的正手位大角,迫使直拍正胶拉起来,但由于正胶摩擦力有限,拉出的球旋转不强、弧线偏高,很容易被对方反拉得手,加上直拍反手位相对薄弱,因此成为软肋。

[attach]30896[/attach]
乒乓球,摩擦力,技术

  但仅仅依赖器材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看使用者自身的能力如何,像刘国梁,虽然是用正胶,但当年发球的旋转在国家队中还处于中上游,强于不少反胶选手。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撞击与摩擦呢?须知,拍形直接影响打出距离、出手速度,手腕转动则影响弧线曲度、第二速度,只有根据来球弧线的高低、旋转的不同、速度的快慢和击球时间的早晚,找到两种调节方式的最佳配比,才能撞击与摩擦兼顾。当处理短球时,由于回球所需的第一弧线短,即使弧线较平也可过网,就可多用拍形调节,利用不同的拍形分别实现搓摆、撇长与挑打;而当处理长球时,由于第一弧线长,必须有一定的曲度才能保证命中率,就可多用手腕转动来摩擦球,用近似的拍形实现快攻、拉;中、反带等不同的技术。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5-7-5 10:56


作者: 閃人    時間: 2015-7-5 13:22

撞击与摩擦
作者: fathang    時間: 2015-7-5 14:21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