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綜合技術] 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教學與訓練探討 [打印本頁]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4-10 09:11     標題: 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教學與訓練探討

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教學與訓練探討


熊志超


(聖保羅男女中學 康樂協會,中國 香港)


作者按:本文是原文,已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體育學刊》2015年第2期上http://www.chinatyxk.com/editer/doc/2015471646457967.pdf



摘    要:筆者在以往的教學與訓練中,對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難點“握拍壓得較前傾,手腕沿逆時針方向彎曲大及肘關節向外抬高到極限的擰拉技法”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對半路出家運動員而言,學習新技術成功與否關鍵是要過技能負遷移關。筆者設計了心理與技術相結合的動作程序,利用“第二信號系統”(語言)來集中內在注意力的訓練方法。在擰拉前默念此程序(“手腕沿逆時針方向彎曲至極限,肘關節向外抬高至極限”,才能發力擰。)來提高內在注意力,不斷减輕、克服甚至消除技能負遷移的影響,最終才能掌握新技術。然而對已經熟練掌握王皓式台內擰的高水平運動員而言則無需內在注意力,否則就會破壞無意識能力,使技能自動化的執行受阻,對技能的發揮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有害的,對此應引起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足够重視。
關鍵詞: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能負遷移;內在注意力;心理技能訓練;訓練處方

前言
   王皓式台內擰拉雖然是在科貝爾式台內擰拉技術發展起來的,但技術含量和揮拍方向都大不相同。前者的握拍是直握橫向以前沖式擰拉;後者的握拍是橫握竪直向下以加轉式擰拉。不論技術難度、技術質量、技術的先進性,後者都無法與前者相比。前者强化了反手台內擰拉技術,幷在比賽中的接發球輪大量使用,標志著擰拉技術的成熟。因此王皓式台內擰拉是目前最先進的台內擰拉技術,也代表了當今世界乒壇的發展趨勢。雖然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難度較大,但幷不是難到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半路出家者都很渴望學會此項技術,然而他們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得到專業人士的現場指導,難以找到入門之路。有見及此,筆者把自己多年來的教學與訓練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難點、重點詳盡地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幷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處方加以强化訓練,冀求讓廣大的乒乓球愛好者也能掌握到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

1. 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分析
1.1王皓式台內擰拉原理
    我們在觀賞王皓台內擰拉下旋球時,發現他的球拍是直握橫向前傾去擰拉下旋球,手腕沿逆時針方向彎曲至極限,肘關節自然向外抬高至極限(爲下文的叙述方便簡化如下:省略沿逆時針方向字句幷簡述爲:“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肘關節向外抬高到極限”,見圖),揮拍運行軌迹較長(大于180°),拉球技術是通過手腕先屈後伸前臂的動作通過球拍的拍面摩擦球的正中偏上部,揮拍方向由後向前。根據物理學原理v=r•ω(綫速度=半徑×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轉的過程中,離旋轉軸越遠的部位旋轉越强(綫速度越快),反之,離旋轉軸越近的部位旋轉越弱(綫速度越慢)。由于“王皓式” 拉球技術是摩擦球正中偏上部,是離旋轉軸最遠的部位,所以旋轉是最强的,也是最難的。因爲直握橫向前傾向前發力必需要有强烈的旋轉來克服强烈的下旋來球,所以,這種强强對抗的結果使對方常常吃轉出界。
1.2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
    筆者對王皓式擰拉的手、步技術打法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擰拉前脚要入台,手引拍迎球。根據來球落點使用不同的步法,一般反手位入左脚,正手位入右脚。當球跳至己方球臺時,持拍手等在台內,注意手臂應保持自然彎曲,右肩向前探出,以便于揮拍。肘關節盡可能朝外抬高到極限,幷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球拍橫向壓得幾乎與地面平行。
   其次,擊球。當球從己方臺面彈起時,在球上升後期或高點期,握拍從與地面平行迅速改變爲35°至45°左右的前傾角度向前揮拍,以球拍背面向球的正中偏上部摩擦發力擰拉(以右手持拍爲例)。注意拍與球接觸瞬間手要把球拍握得緊緊的,才能吃得住球,使拍與球接觸時停留時間長一點,以便增加回球的旋轉,使弧綫更低,從而使回球更加穩定。這樣擰拉出來的球旋轉很强,是目前最先進、最具威脅的擰拉方法(代表人物:直拍王皓、橫拍張繼科)。

2. 半路出家運動員擰拉常見困難分析
   筆者在以往的教學與訓練中,發現半路出家的運動員對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存在不少困難。
   首先,他們對“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肘關節向外抬高至極限”的擰拉技法不習慣。手腕常常沒向內彎曲就急于出手;或者向內彎曲了,但幷不是在向內彎曲的狀態下向前發力擰,而是手腕回復到了沒向內彎曲時的狀態去擰,這等于沒手腕向內彎曲和肘關節向外抬高至極限。這就失去了手腕向內彎曲積蓄力量和增加揮拍運行軌迹使球拍充分摩擦球體的重要作用;也沒能充分運用大臂把强大的力量傳遞到手腕,而這正是産生爆發力必不可少的條件。學習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以前,反手是沒有“手腕向內彎曲、肘關節也向外抬高至極限”這個動作的,而這個動作正是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關鍵所在。
   那麽,爲什麽會出現手腕常常沒向內彎曲就急于出手這種情况呢?原因是受習慣勢力的影響。過去從來沒有使用過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肘關節向外抬高至極限這一新動作,舊的原來的打球動作(手腕不向內彎曲至極限,肘關節沒有向外抬高至極限)會干擾新動作,心理學叫技能負遷移。這就是半路出家運動員遇到技能負遷移對學習新技術的干擾效應。這是運動員很難自己解决的難題,必須在教練員指導下用科學的方法和訓練手段加以解决。
    其次,半路出家者對握拍是直握橫向或橫握橫向壓得較前傾(與桌面平行)不理解、有疑慮,他們誤認爲這樣前傾的握拍法不壓在球頂上才怪呢?能把下旋球擰拉過網嗎?由于存在這個疑慮,本應握拍前傾以前沖式向前發力,却被他們以加轉式向上發力擦球,導致失誤頻頻。其實,當你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的握拍碰球時,球拍不是用較前傾(與桌面平行)狀態中擰拉,而是迅速改變爲35°至45°左右的前傾角度向前發力擰拉(拍與球接觸的部位剛好在球的正中偏上部),才能擰拉出强烈旋轉的上旋球。
   再次,擊球點的掌握非常重要,你不能看到球彈起到高點才入台擰,這時已經晚了。半路出家者常常沒有盯球意識,缺乏這種外在注意力的訓練,一定要做好擰拉預備動作,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右肩向前探出,肘關節向外抬高至極限,幷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待球一彈起到高點馬上擰拉才是正確的方法。
   最後,業餘愛好者常常忽略了步法。脚要配合手上的功夫,即擰前脚要入台,才能支撑手上的發力。

3.克服擰拉技術困難的解决對策
    爲了克服學習王皓式擰拉技術中遇到的困難,需要從兩方面采取對策。一是通過心理技能訓練,二是通過專項技能訓練。
3.1心理技能訓練
3.1.1表像清晰度訓練
    剛開始表像練習應以較單一的技術,先進行放鬆訓練幷在安靜狀態下來做,這樣易于掌握。練習一段時間後,就要過渡到日常生活中來做(如:乘車時訓練表像清晰度,可想像你家中自己的臥室裏。用心靈的眼睛産生臥室畫面:站在門坎往裏看,四周顔色、地面、書桌、椅子、窗戶、床上的一切……。〔1〕) 運動員要每天進行日常練習1 ∼ 2 次表像訓練,每次8∼ 12 min。
以上訓練掌握後,就要落實到具體的表像演練訓練中去。
3.1.2 表像演練法提高內在注意力
   筆者建議讓運動員學習心理訓練與技術訓練相結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同時加快實現完成新技術的學習。比如以表像演練方法設計“心、技動作程序”來加强運動員的內在注意力。
    心、技結合動作程序是利用“第二信號系統”(語言)來集中內在注意力的訓練方法。讓你不受雜念所擾,是心靈方面的專注。在提升專項運動的內在注意力時,可以想像動作程序:運動員在遇台內短球或半出檯球球時,心裏反復默念幷將心神集中在動作細節上,即“手腕向內彎曲、肘關節也向外抬高至極限” 才能發力擰,這個環節做好了,後面的擰拉就有保障了(這是內在注意力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在擰拉前默念此程序來提高內在注意力,從而達到抗干擾的目的。
   通過表像演練法提高內在注意力,對初學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運動員是十分必要的。
3.1.3注意力對技能訓練的利弊分析
   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學習者通常需要把注意集中在任務具體的執行過程上,尤其是需克服技能負遷移干擾效應對技能掌握的不利影響。在學習王皓式台內擰拉時,擰拉前通過默念程序來提高內在注意力是克服甚至消除技能負遷移的有力武器,從而達到抗干擾的目的,最終才能掌握新技術。
   但是,對任何一位高水平運動員而言,由于經過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技術變得非常熟練了,注意的要求也隨之而减少。當技術執行完全達到自動化後,注意則被忽略,技術執行的過程成爲潜意識的行爲” 〔2〕。也就是說,運動員到了這種境界,已經忘記原先爲了學習的方便而設立的招式,如果招式忘不掉,就是有意識,沒有完全轉化爲無意識。當所有招式都忘記後,無意識的轉化才算成功,完全達到了技能的自動化” 〔3〕。這種技能的自動化能力稱爲無意識能力。可見,有意識是膚淺的,只有澱積爲無意識,才能産生强大無比的力量。
我們通過對大量决勝局比賽的觀察發現,不論是新秀還是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當他們身處關鍵時刻(例如决勝局或關鍵球),一般很難發揮出平時的訓練水平,在關鍵時刻是幾乎達不到無意識能力的。在沉重的思想壓力下,他的無意識能力也會失效。王濤與劉國梁爭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單冠軍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關係到能否奪冠壓力下,當王濤認知到就差男單冠軍的重要性時,頭腦往往比別人試圖付出更大的努力來確保技術執行過程的正確性。然而,對于運動員已經形成自動化的運動技能(無意識能力)而言,如果他額外努力試圖把內在注意力引向已經自動化的技術上面去,有意識地再控制執行過程,其自動化過程就會因有意識控制發生混亂,引起技術自動化(無意識能力)執行受阻,結果沉重的思想包袱影響了他的正常發揮,無可奈何地將冠軍拱手相讓于新秀劉國梁。
   解决這個問題一是要靠運動員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進行心理調控减壓;二要采取“逆境應對策略”。教練員要充分估計到比賽中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環境(逆境),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在賽前模擬逆境進行訓練,到正式比賽臨場遇到逆境時,運動員才有足够的心理準備去搏殺。此乃逆境應對策略,由我國心理學專家、國際運動心理學會秘書長姒剛彥教授首先提出。在他指導訓練下,羅雪娟在2003年游泳世錦賽時,依靠一個風險極大的心理戰術戰勝了澳大利亞蛙泳名將瓊斯而奪金。
由上分析可知,內在注意力在技能訓練和比賽中是把雙刃劍。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學習者通常需要把內在注意力集中在任務具體的執行過程上,有利于克服技能負遷移干擾效應從而掌握新技能;然而,對高水平運動員的自動化技能發揮而言,內在注意力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妨礙無意識能力的流暢發揮。   
3.2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訓練處方
   任何半路出家運動員在學習新技術期間都必然會受技能負遷移的影響,學習新技術成功與否關鍵是要過技能負遷移關。也就是要不斷减輕、克服甚至消除技能負遷移的影響,才能最終掌握新技術。要達到此目的必須通過大量的系統訓練。以下是專門針對台內擰拉的多球訓練方法---台內擰第二、四、六板攻防轉換銜接訓練
    已經初步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者,就要把第二板擰拉與下一板(第四板)及第六板的銜接結合起來練。以下是接發球第二板及其後的四、六板攻防轉換銜接訓練處方。
訓練內容:接發球擰拉第二板與第四、六板攻防轉換銜接技術。
訓練方法:以1對2(表1、2)和2對1(表3、4)多球單練反復練習如下內容。

表1   1對2多球單練                                             表2   1對2多球單練
人員          內容                                              人員        內容
教練:   1.供短下旋球                                      教練:   1.供短下旋球
A運動員:2.入台正手位反手擰直綫                   A運動員:2.入台反手位反手擰直綫
B運動員:3.反手位反手回斜綫                           B運動員:3.正手位正手反拉斜綫
A運動員:4.反手位反手撕斜綫                           A運動員:4.正手位正手沖直綫
B運動員:5.反手回斜綫                                     B運動員:5.反手回斜綫
A運動員:6.側身正手沖斜綫                             A運動員:6.反手打直綫
               
表3   2對1多球單練                                       表4   2對1多球單練
人員          內容                                            人員          內容
教練:  1.反手位發短下旋球                           教練:   1.反手位發短下旋球
運動員:2.反手位反手擰斜綫                          運動員: 2.正手位反手擰斜綫
教練:  3.反手位側身反拉斜綫                      陪練員: 3.正手位反拉斜綫
運動員:4.反手變直綫                                  運動員: 4.正手變直綫
陪練員:5.正手位正手沖斜綫                          教練:   5.反手位反手反拉斜綫
運動員:6.保正手(反拉斜綫)                          運動員: 6.保反手(快撕斜綫)

可變形式:把上述四組內容帶著銜接意識用單球來練二、四、六、八、十板,讓台內短球與近台前沖弧圈球的銜接擴展到中遠台相持   
               對拉的局面,直至球死。
訓練要點:雙方熟練掌握表1和表4內容後,教練員就要對運動員提出更高要求,即B運動員第三板反手回斜綫要搶先發力或退一步正
               手反拉直綫,破壞A運動員第四板的銜接,而A運動員就要靈活交替地運用斜、直綫來擰對方,對方就沒辦法對付你了。目
               的是既培養了A運動員正手位擰拉斜直綫的意識,又培養了B運動員在前四板內破解此戰術的戰術意識。
訓練目的:通過多球單練練習來强化接發球搶拉第二與第四及第六板的銜接及其後的相持對拉能力。
訓練管理:2對1多球單練中的教練員角色可換成運動員,3個人輪流交換角色來練,勝者繼續打主練,輸者打陪練每人記下主練角色
               的次數,完成規定的15分鐘時間的訓練任務後,向教練員彙報。教練員當著隊員的面記錄在案。這些管理工作不僅能調
               動、刺激運動員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而且是每一位隊員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資料。
訓練價值:2對1多球單練比1對2多球單練的對抗强度更大,超過了比賽的要求,對强化主練方的攻防轉換銜接技術很有利。
   總括而言,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雖然難度較大,但是只要教練員能分析手腕沒向內彎曲,肘關節向外不够充分的干擾效應對學習新技術的影響;消除運動員對握拍橫向壓得太前傾(與桌面平行)不理解、有疑慮;準確把握擊球點;注意脚法要配合手上的功夫這四大關鍵問題,幷通過提高內在注意力等心理技能訓練和有針對性的大量的系統技能訓練,半路出家的運動員也能學會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


參考文獻
〔1〕劉淑慧 射擊比賽心理研究與應用〔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 版(第228頁)。
〔2〕王進.運動競賽關鍵時刻的“發揮失常”:壓力下“Choking”現象〔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28頁)。
〔3〕劉承宜 無意識的力量與舉國體制[EB/OL].http://www.tiyuol.com/bbs/viewth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5-4 17:12 編輯 ]
作者: mega    時間: 2015-4-10 11:33

thanks for your shareing..
作者: 是神    時間: 2015-4-10 12:33

直真係睇唔明, 無辨法。
作者: garyfish    時間: 2015-4-10 19:01

小心傷手腕及手肘呀!!!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