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綜合技術] 王勵勤、張怡寧核心技術改造成敗芻議 [打印本頁]

作者: h51860    時間: 2015-3-15 21:00     標題: 王勵勤、張怡寧核心技術改造成敗芻議

我國頂尖乒乓球運動員核心技術改造成敗謅議



                                                                                                         

熊志超



作者按:本文是原文。已發表在《體育學刊》2011年第3期,題目是:王勵勤、張怡寧核心技術改造成敗芻議http://www.chinatyxk.com/gb/qkqw_v.asp?bookid=3140
摘    要:中國乒乓球隊王勵勤、張怡寧在備戰北京2008年奧運會期間,不約而同地進行技術改造,都遭遇到事與願違的困境。這一現象給國人留下了一大懸念。筆者通過幾個案例分析,試圖從心理學和運動生理學的角度進行探討,質疑他們是技術改造引起了運動技能負遷移,最後導致核心技術無法正常發揮水準。
關 鍵 詞:乒乓球;乒乓球競技5要素;核心技術;運動技能負遷移

1.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乒乓球被公認為我國的國球;中國乒乓球隊被譽為夢之隊。為保持這種榮譽和長盛不衰,在備戰北京2008年奧運會期間,中國乒乓球隊兩位主力隊員不約而同地進行技術改造,意圖在奧運會上再創佳績。中國乒乓球隊整體實力比世界各國的實力優勢明顯,尤其是女隊,主力隊員有必要這樣大做文章嗎?筆者分析,國乒此舉是因為我國首次舉辦奧運會而乒乓球隊又是夢之隊,國人期望極高,沒有退路,這是來自外部的壓力;當時來自國內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如男線王勵勤與王皓、馬琳等;女線張怡甯與郭躍、李曉霞等的競爭,這是來自內部的壓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勵勤與張怡甯兩位主力隊員都進行了技術改造。王勵勤技術改造後,事與願違地低迷至今,而張怡寧則放棄技術改造後才恢復自信並重新奪取一姐頭銜,繼而蟬聯奧運會女團和女單冠軍霸業。筆者試圖從心理學和運動生理學的角度對主力隊員技術改造結果成敗的原因進行探討,冀能得出一些啟示。

2.乒乓球競技5要素與運動員的技術特長---核心技術
2.1乒乓球競技5要素與“核心技術”
      乒乓球運動員在相互制約和反制約中所擊出的每一板球的品質,由它在空間的運行狀態和時空特徵所決定。從運動學(物理學)的角度分析,一板球的時空特徵可歸結為速度、力量、旋轉、弧線和落點5個概念來描述。這5個概念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量化的〔1〕。正因為它是客觀的、可量化的,因此,可以利用這5個概念來描述每一板球的技術水準或品質高低,即用它來分析每一板球的速度是否夠快、力量是否夠勁、旋轉是否夠強、弧線是否夠低、落點是否夠刁。也就是說,控制速度、力量、旋轉、弧線和落點的能力和水準,就是乒乓球技術水準優劣的標誌。於是,速度、力量、旋轉、弧線和落點這5個概念就成了乒乓球競技的技術要素,稱為乒乓球競技5要素,作為客觀上判斷一板球技術水準或品質高低的依據。
      對運動員而言,5個要素都突出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李曉東教練有一個觀點:“你不可能各項技術都天下第一。”但這5方面必然會有幾方面更為優秀,更加突出,成為克敵制勝的關鍵技術或特長技術,筆者稱之為乒乓球運動員的“核心技術”;而相對于這位運動員而言,稍弱的幾個要素便可稱為“非核心技術”或一般技術。例如王勵勤速度、力量、旋轉能力突出,弧線不錯,只有落點意識稍弱,大致可以把前3項或前4項看作是核心技術,後2項或後1項看作是“非核心技術”;又例如張怡寧的旋轉、弧線、落點能力突出,速度不錯,力量稍顯不足,大致可以把前3項或前4項看作是核心技術,後2項或後1項看作是“非核心技術”。
      順便說明,所謂“非核心技術”,只是自己與自己比較而言此項技術稍遜一些,但相對別人而言,可能還是強項。應該強調一點,“核心技術”與“非核心技術”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是特長與一般的關係,他們之間的差距不宜太大。差距肯定會有,只要不形成特長與特短的關係,而應是突出與稍遜的關係,或者是第一與第二的關係即可。對一名運動員而言,競技5要素中那怕是一項特短都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運動員,因為“特短”就意味著“死穴”,給對方可乘之機。一般而言,一名頂級的高水準運動員,5要素中至少要有3至4項要素特強,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有望攀登世界乒壇的高峰。
2.2打法、技術特長與技術風格
      教練員在培養和打造運動員的過程中,會將乒乓球競技5要素融合到長期的訓練中,根據運動員個性特徵(包括身體素質、興趣愛好、神經類型、個性氣質及心理素質等)以及教練員的水準、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的影響,使運動員逐步形成具有個性特徵的獨特打法、技術特長和技術風格,絕對不會千人一面。例如王勵勤是右手橫握球拍兩面弧圈結合快攻以先發制人的打法,控制速度、力量、旋轉能力突出的技術特長,以及以轉、快、准、狠、變而以轉狠為主的技術風格;張怡寧是右手橫握球拍兩面弧圈結合快攻以後發制人打法,控制旋轉、弧線、落點能力突出的技術特長,以及以轉、穩、准、攻、變,而以穩健為主的技術風格。
2.3“廣義的核心技術”
      在乒乓球練習和競技過程中,不管什麼打法,採用什麼戰術,一來一往都包含著每一板球的品質和水準,都離不開競技5要素。所以,作為競技5要素的乒乓球技術,是一切打法和戰術的基礎,是基本功。也就是說打法和戰術離不開技術,離不開每一板球的品質和水準。但是運動員有了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有適合自己的打法與靈活多樣和嫺熟的戰術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特長。所以,打法、戰術和技術是乒乓球競技的一個整體技術。一名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在漫長的訓練和頻繁的比賽中,技、戰術經過千錘百煉,形成了具有個性特徵的獨特打法、技術特長和技術風格,是寶貴的財富,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可以統稱為乒乓球運動員的“核心技戰術”。從戰術、技術是乒乓球競技的整體技術角度來看,“核心技戰術”也可稱為“廣義的核心技術”。其實任何一場比賽要取得勝利,都離不開過硬的技術和戰術,因此,克敵制勝的法寶就是“核心技戰術”或“廣義的核心技術”。為了方便,下文將不再區分“核心技術”和“核心技戰術”而統稱為“核心技術”。
      本文研究競技5要素的目的,主要是要匯出“核心技術” 和“非核心技術”的概念,匯出“核心技術” 與“非核心技術”之間關係的概念。如果將這兩個概念看成是廣義的話,那麼就可以引申出許許多多狹義的訓練方面的技術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例如手法與步法、正手與反手、暴發力與兩面擺速、訓練與比賽等等;及各種不同打法方面的關係:例如對付右撇子與左撇子打法、對付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含削球)打法、對付常規與特異(長膠、生膠、防弧)打法;還有在比賽中打法凶與穩的關係等等。這些關係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所有的運動員,乃至國家隊主力都逃不過以上的各種關係。如張怡甯這樣優秀的運動員也有不適應香港姜華珺(反手生膠)的時候;還有王勵勤也有輸給削球手(韓國的朱世赫)的個案等等。所以,教練員在培訓高水準的運動員時就要以上述兩個概念作為依據來指導和訓練運動員。

3.王勵勤技術改造後狀態低迷案例分析
      曾幾何時,王勵勤橫掃各路精英,雄霸乒壇一方多年,他的正手殺傷力無堅不摧、令人生畏而被行內稱為“王大力”。可是他自從2007年勇奪不萊梅第49屆世乒賽男單冠軍(第三次榮獲此項冠軍)後,在“老冤家”馬琳、中生代王皓及新生代馬龍等超一流高手激烈競爭下,尤其是王皓正、反手技術均衡的打法使王勵勤倍感壓力。他感覺自己的反手技術處於下風,有了“技術打法落後”之虞,從而進行技術改造,結果事與願違,導致技術水準下滑,從顛峰狀態不可思議地跌入低谷,比賽成績每況愈下,連續33個月冠軍荒後再度低迷,世界排名已從第一跌落至第六,面臨著尷尬和無奈的困境。
      之所以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筆者質疑他是否對“核心技術” 與“非核心技術”之間關係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因技術改造過程產生技能負遷移而干擾了整體核心技術所致。本來他的問題是落點意識稍弱,只要抓一下銜接技術,尤其是正手與反手之間的銜接便可。可是他卻認為自己的正手與反手之間的差距較大(反手弱),據王勵勤介紹,最近一段時間他正在進行一些打法上的調整,主要目的是改變此前過於依靠正手進攻的打法,加強自己的反手,使正反手能力進一步均衡〔2〕。李曉東教練則認為:王勵勤正手優於任何人,反手對任何人都不下風。其實相對王皓、馬龍等超一流高手而言,他的打法確實不如後者先進(正、反手技術均衡)。這是歷史造成的,時代不同,決定了技術打法也不盡相同。在王勵勤成長的年代,中國的橫板訓練模式是受直板的訓練模式影響,正手與反手之間的能力是以正手為主,反手為輔,兩者是第一與第二的關係;反手不是得分的主要手段,而是以防及配合正手得分為目的的打法。所以王勵勤中國式橫板正手是核心技術,反手是非核心技術。然而遺憾的是,王勵勤意圖改變原有打法,即放棄反手以防守和配合正手強攻為目的的打法(中國式橫板打法),希望練成反手以反拉、反沖作為進攻的手段,成為正反手技術均衡的新打法。由於反手位的來球釆用防或攻是兩種不同的神經聯繫,即反手的防與反拉、反沖的動作結構不同,屬於不同類的兩種動力定型(動力定型即達到完全系統化的條件反射),容易產生運動技能負遷移,使王勵勤感到很不容易掌握。

細究起來,這種技術改造存在三個問題。
      其一,原技術會干擾新技術的學習。即過去掌握的技能(反手防守,配合正手進攻)對於新技能(反手反拉、反沖)具有消極的影響,妨礙新技能的形成。這種現象稱之為技能負遷移,也稱為運動技能的干擾〔3〕。這種運動技能負遷移使學習新技能加大了難度,導致不易掌握新技能。這就是習慣勢力所起的干擾作用。當然,可以多加練習來克服這種負遷移。
      其二,反過來,新技能的強化結果又會淡化原技能。即新技能相應的新的神經聯繫通過鍛練得到加強後,原技能相應的神經聯繫則會逐漸減弱從而淡化原技能。這是逆向負遷移現象。用運動生理學學說來解釋,“某一中樞受到剌激時,其興奮水準提高,叫“優勢興奮灶”,它能綜合由其它中樞擴散而來的興奮,而鄰近中樞抑制,此謂優勢現象。“優勢興奮灶”出現後,其它中樞雖受剌激,但不出現原有之反應,而是“優勢興奮灶”加強“〔4〕。這就是導致王勵勤的新技能(反手反拉、反沖技術)反過來弱化了原技能(反手防守,配合正手進攻)的原因。
      其三,新技能與原技能之間的競爭。在技術改造過程的某一階段中,新、原技能同時並存,即反手防守與反拉、反沖的兩種不同神經聯繫同時存在,相互競爭,不存在孰強孰弱的階段。這時反手來球如何招架,是防還是反拉、反沖?剎那間要極速判斷作出反應,往往就會亂套。一般說來,在此階段中,在比賽中壓力不是很大時,反手來球會採用新技能,但在壓力很大時(例如關鍵球),舊的習慣勢力往往會冒頭而佔優勢,採用原技能(反手防守)。這樣一來,時而又反手防守,時而又反手反拉、反沖,全亂了套。不僅如此,由於上述其二所述,反手反拉、反沖淡化了反手防守技術,影響了正反手配合的默契,妨礙了正、反手攻防轉換體系,導致正手攻力度削弱,即核心技術不能正常發揮,從而破壞了正反手整體核心技術。
      以上分析可見,“王勵勤在過去的一年一直在訓練反手位的反拉和反沖,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他側身回球殺傷力有所下降的同時丟掉了自己正手的特長,這也讓他失去了一個殺手鐧”〔5〕。

4.張怡寧技術改造後“進退維谷”到“退一步海闊天空”重奪一姐頭銜案例分析
      自郭躍2003年出道,張怡甯打郭躍就比較費勁,但還不至於輸給她。從2006年初的直通“不萊梅”開始,郭躍的技術威力大漲,衝擊力顯得來勢洶洶、咄咄逼人,張怡甯幾乎逢郭必敗。面對技術打法男性化的郭躍等新秀的強勢衝擊,橫板兩面反膠、一直以防守、相持見長的張怡寧也感覺自己的技術處於下風,同樣有了“技術打法落後”之虞。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本來就沒有優劣之分。但是,張怡寧卻認為自己的弱點是速度、力量稍顯不足就要改進自己的打法,力圖增強前三板的速度、力量,更多地在前三板運用主動上手搏殺的先發制人戰術,希望打得更加積極主動,改變過去主要依靠相持球克敵制勝的局面。但現實並不如人所願,已經打了近二十年球的老隊員,早己經形成了後發制人的動力定型,要改變習慣成自然的技術風格談何容易。2007年上半年張怡寧幾乎是在屢戰屢敗中走過來的。她自己也曾經說:“在訓練中運用新技術之後,前三板增加了速度和提高了上手能力,但是實戰中運用並不習慣,而且前三板和相持球的銜接上,總是掌握不好” 〔6〕。先發制人新打法的採用,必須建立新的動力定型。由於來球釆用防或攻是兩個不相同的神經聯繫,動作結構關係不同,屬於不同類的兩種動力定型,因此容易產生運動技能負遷移,無疑會打破原有的動力定型。這就是為什麼張怡寧感到很難掌握新技術的原因。
       幸虧張怡寧經過一年多的低迷悟出了“新技術”帶給她的只是困境,魚(新技術風格)與熊掌(原來的打法風格)不可兼得,放棄了技術改造。如果說2007年改造技術的張怡寧體驗到的是“進退維谷”的話,那麼2008年的體會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7〕2008年世乒賽上,張怡寧果然讓人眼前一亮:令人信服地戰勝金美英、林菱、李佳薇、馮天薇等頂尖高手,並在奧運會上蟬聯女團、女單雙料冠軍。那個以前無往而不勝的世界一姐終於又回來了。
       張怡甯回頭是岸充分證明,以後發克制先發、以防守克制搏殺,以過人的相持能力照樣可以拖垮任何對手。後發制人與先發制人只是兩種不同風格的打法,各有千秋。意圖將自己稱霸乒壇多年的後發制人改造為先發制人似乎不是明智之舉。

5.我國乒乓球歷史上技術改造成功案例分析
     綜觀中國乒壇50多年發展史,頂尖運動員曾經有過兩次較重大的技術改造成功案例。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當時歐洲將我國的近台快攻與日本的弧圈球技術很好結合形成最先進的弧快打法,。中國乒乓球隊的決策者徐寅生意識到中國的傳統打法近台快攻落後了,因此果斷地決定在制勝因素“快、准、狠、變”中加個“轉”字,並讓郤恩庭把近台正膠快攻結合小弧圈打法改為反膠快攻結合弧圈球的打法,用一年的時間奪得第32屆世乒賽男單冠軍。這條路子一打通,結果帶出了郭躍華、曹燕華、馬琳等一代又一代的直板快攻結合弧圈球和弧圈球結合快攻打法的世界冠軍選手。   
      另一次技術改造是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當時中國乒乓球隊的直板近台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的反手較弱,因此整體技術再次落後了,使中國乒乓球隊連續無緣3屆團體世界冠軍。在危急關頭,時任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許紹發和研究員吳煥群研究並寫出了直板反手反面進攻技術的可行性論文,從此在後任總教練蔡振華和主管教練尹霄的精心指導下,直板橫打技術橫空出世,由劉國梁率先在1992年中國公開賽(松下杯)上使用,一舉成名。這條路子又打通了,結果帶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直板選手,如馬琳、王皓、閻森等世界冠軍。
     以上兩次技術改造都是在危急存亡之際不得已而為之,而這兩次成功案例自有它的科學之處。
       首先,郤恩庭在其正膠小弧圈(假弧圈)打法的基礎上改用反膠真弧圈打法後,在旋轉性能上比原來優勝了。大郗的技術改造不僅是器材改變了,更重要的是改変了技術打法。其實從正膠小弧圈打法改變為反膠真弧圈打法,不屬相左的打法,兩種技能的神經聯繫大致相同,新舊兩種動力定型屬同類動力定型,故較少產生負遷移,有時甚至還是正遷移(有利於新技能的動力定型的形成)。技術改造的成功拉近了中國的快弧打法與歐洲弧快打法之間的距離,它的意義在於為後來的直拍反膠訓練弧快打法打通了路子。另外,這次技術改造成功的另一因素就是當年各類比賽很少,只有兩年一次的世乒賽,不存在頻繁比賽中輸球的風險和壓力,有利於成就他的世界冠軍夢。這種機會在比賽頻繁的當今乒壇是很難再現的。
      其次,隨著直板橫打的普及解決了直板反手的弱點,直板選手重新登上世界冠軍的行列。代表人物王皓和馬琳是當今直板橫打兩種模式的佼佼者。由於王皓從小就以“直板橫打”訓練出來的,沒有學過推擋技術,所以就不存在技能負遷移的問題。而馬琳是半路出家的,原來正面反膠,反面長膠,是弧圈結合快攻左推右攻打法。吳敬平教練為馬琳設計的“直板橫打”模式取代了左推右攻後,馬琳如魚得水,一下子就活了。這種新技術打法被稱為馬琳模式的直板橫打技術。它突破了劉國梁直板橫打只是拉一板過渡就側身正手攻的模式,而是近網短球能擰、上下旋出檯球能拉甚至退至中遠台也能拉的打法。它是目前國家隊乃至各省市專業隊甚至業餘愛好者廣泛採用的模式。由於馬琳沒有傳統的反手正面攻技術,這樣就不存在技能負遷移的問題。
     以上分析可見,在進行技術改造時,要充分考慮避免技能負遷移效應,使新技術不但不破壞原有的核心技術,反而有助於形成新的核心技術。這是我國乒乓球競技訓練的成功經驗。

6.幾點啟示
   從我國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在第25屆世乒賽首奪冠軍以來的50多年中,頂尖乒乓球運動員進行技術改造的事例不多,其中有成功的範例,也有不成功或未成功的個案。上文所述技術改造成敗的分析中,如何總結其經驗和教訓呢?對今後乒乓球運動員的培訓和指導有什麼啟示呢?筆者想談下面幾點,作為拋磚引玉之管見。
6.1  啟示1  
   在進行技術改造時,要充分考慮運動技能負遷移效應及評估結果的得失。
      一般說來,如果新技能與原技能是屬於同類動力定型的改造,運動技能負遷移影響就會較輕,技術改造的成功機會就較大,費時也較短;相反,屬於不同類動力定型的技術改造,則運動技能負遷移的消極影響大,掌握新技能的難度就大,費時也會漫長。所以筆者覺得,對頂尖乒乓球國手,只有在危急存亡之際,萬不得已才可考慮進行改造,切忌輕易進行技術改造。
      頂尖國手通過十幾甚至二十多年長期的艱苦磨練,經歷了無數的國際大賽,形成了具有個性特徵的獨特打法,技戰術已經十分成熟,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個個技壓群雄,獨佔鰲頭,獎牌無數,威名遠播。這些頂尖高手,技術動作的神經聯繫已經根深柢固,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整體動力定型,要改變習慣成自然的技術風格,談何容易。綜觀中國乒壇50幾年發展史,“絕大多數優秀運動員,乃至中國已有的80多位世界冠軍(現已發展到101位),從開始確定某種打法從事訓練,到走上世界冠軍的領獎臺,都沒有太大的改變。”〔8〕這裡面自有科學的道理。王勵勤、張怡寧技術改造結果未能如願,表明頂尖運動員進行技術改造是非常困難的。李曉東教練曾經說過,“如果他(王勵勤)在奧運會前不改造技術打法,而是保持他原有的技術風格至奧運會,我想他很有可能再創佳績”。張怡寧回歸後蟬聯奧運女團和女單冠軍,值得我們深思啊!
      誠然,在大敵當前,強敵壓抑之下,危急存亡關頭,技術改造將不得已而為之,那當然要不惜一切代價,迎風險,頂風浪,儘快掌握新技術,以求壓倒對手,為國爭光,正像郗恩庭、劉國梁成功進行技術改造那樣。
6.2  啟示2   
    進行技術改造要獲得成功,必須具備的技術和心理素質條件。
    其一,完全建立新技能的動力定型。這是技術方面的必備條件。
     從運動技能形成的理論講,“每一個運動技能的形成都是一個建立神經聯繫的過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經聯繫要超過舊的技能需時漫長且困難” 〔9〕。因此,要充分認識運動技能負遷移對技術改造的干擾效應及掌握新技術的難度。必須有堅韌的毅力和通過艱苦漫長的訓練,使新技能的動力定型完全建立,即新技能的熟練程度要遠遠超過原技能,達到收放自如、爐火純青的境界,做到球一到來,自然而然地第一反應就是新技能動作,完全擺脫原技能負遷移的干擾,從而形成自己的新的核心技術。
      技術改造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A.初始階段,學習新技能,但受技能負遷移干擾多;B.基本掌握新技能階段,仍受技能負遷移干擾;C.熟練階段,基本不受技能負遷移干擾,但關鍵球或緊張狀態時可能還會受干擾;D.成熟階段,新技能熟練程度遠超原技術,不受負遷移干擾,達到收放自如,習慣成自然,新技能動力定型完全建立。“新技能的動力定型一旦達到了自動化程度,就標誌著他的運動技能已經形成。”〔10〕這時大功告成,完成技術改造,形成新的克敵制勝的核心技術。在A與B階段不適宜參加重要比賽,C階段還可能會輸球,D.階段充分發揮新技術優勢,達到一個新的水準。
     其二,能夠承受時間的煎熬和比賽輸球的風險和壓力。這是心理素質方面的必備條件。
     進行技術改造的已成名國手,一般都已達20多甚至30多歲的年齡,都有黃金時段苦短之感。在漫長的改造週期中,新技能尚未練到熟練程度之前(前述A和B階段)是不適宜參加重要比賽的,因為在這階段中,舊技能的負遷移干擾還比較大,常常會碰到來球一到究竟採用什麼技術往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不知所措,在極短的瞬間出現兩難的抉擇。這就是“夾生飯”的尷尬,輸球是必然的。即使到了熟練階段(上述C階段),在大賽的緊要關頭,舊技能負遷移還可能會干擾新技能,也還可能會輸球。
     因此,對頂著世界冠軍頭銜進行技術改造的頂尖國手而言,在新技術尚未達到成熟之前的漫長歲月中,一要時間等得起,二要輸得起球,這種風險和壓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們的感受是什麼滋味?承受的壓力是多麼沉重啊!在各種大賽接踵而至的當今更顯得無奈。他們將面臨時間苦短,輸不起球,經不起起伏和折騰的困境。總而言之,在技術改造尚未達到火候之前,運動員將遭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尷尬、無奈、風險和壓力。這是對技術改造者心理素質的一場考驗。因此,運動員要有時間等得起,不怕擔風險,輸得起球的心理準備,下定決心排除萬難,頂著風險,刻苦磨練,一往無前,一刻千金,爭取在不長的時間內攻克難關,達到彼岸。
6.3   啟示3
  年輕新生代優秀運動員更適合進行技術改造或技術創新。
     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縱觀中國和世界乒乓球發展史,就是乒乓球技術改造特別是技術創新史。例如中國的直板近台快攻技術,日本的弧圈球技術,歐洲的弧圈結合快攻技術,中國的直板快攻結合弧圈技術,直板橫打技術等等,都在各個時期推動了世界乒乓球競技技術的迅猛發展,並且掌握了創新技術的優秀乒乓球選手,往往稱霸世界乒壇直到新創技術的問世。所以,技術創新是乒乓球技術的生命線,是乒乓球發展的推動力;而絕大多數技術創新者來自年輕的新生代優秀乒乓球運動員(當然,教練的創新意識和悉心指導也是功不可沒的)。
      新生代優秀乒乓球運動員除了他們年輕,對新鮮事物敏感,好奇心、進取心強,勇於創新實踐,可塑性大,學習新技術快的一般特點之外,還存在如下幾個特殊的有利條件。一是他們在技戰術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和定型,技術改造或技術創新帶來的負遷移效應相對較輕;這是因為進行技術改造必須建立新的動力定型,而“對於建立新的動力定型而言,二流運動員比一流運動員有利,因為他們無須破壞那麼多特別精細的動作“〔11〕;二是他們尚未成名或僅小有名氣,還輸得起球,敢於冒風險,承受的壓力不那麼沉重;三是他們尚有時間練好新技術,遲幾年成名也還等得起。因此,技術改造或技術創新的重大舉措應該更多地寄託在年輕新生代優秀運動員身上。郗恩庭及劉國梁是技術改造的先行者,進一步發揮出這種新技術生命力的正是後來的郭躍華、曹燕華及馬琳、王皓等等新生代優秀運動員。

參考文獻
〔1〕吳煥群 張曉蓬.中國乒乓球競技制勝規律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32頁)。
〔2〕王勵勤自解為何陷低迷 勇於革新只為明年更完美〔OL〕. 新華體育
〔3〕季瀏主編.體育心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重印(302頁)。
〔4〕吳煥群 張曉蓬.中國乒乓球競技制勝規律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61頁)。
〔5〕王勵勤重回巔峰仍需時日 技術改進不利優勢喪失〔OL〕. 搜狐體育。
〔6〕張怡寧奪冠首功榮膺最佳“一姐”退一步海闊天空〔OL〕.搜狐體育。
〔7〕張怡寧奪冠首功榮膺最佳“一姐”退一步海闊天空〔OL〕.搜狐體育。
〔8〕吳煥群 張曉蓬.中國乒乓球競技制勝規律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39頁)。
〔9〕吳敬平.乒乓球直板反膠打法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 7頁)。
〔10〕吳煥群張曉蓬.中國乒乓球競技制勝規律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83頁)。
〔11〕吳煥群張曉蓬.中國乒乓球競技制勝規律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73頁)。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3-15 21:06 編輯 ]
作者: mega    時間: 2015-3-16 09:28

謝謝你的 分享
作者: Bluebird    時間: 2015-3-16 12:48

熊先生,為何要逃避問題?係咪你無言以對,默認你回應不到的問題裡,你承認自己有錯誤,你要面子,你無資料,你怕出席討論會,才選擇龜縮,你才不回應?如果你再選擇龜縮,你一開始又講到咁大方,同大家討論,雅正!你又點處理你面對大家問題時,提升自己自信心去回應大家的提問!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