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綜合技術]
球友關於乒乓球打磨技術最新解析從打到拉
[打印本頁]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4-11-24 15:40
標題:
球友關於乒乓球打磨技術最新解析從打到拉
球友關於乒乓球打磨技術最新解析從打到拉
http://wap.happypingpang.com/news/view/5192/
瓦桿發表於二〇一四年一月三十日9時05分49秒
來源:瓦爾德內爾吧
236
前言:打磨的問題一直爭論不斷,原因就是那個“打”字容易造成誤解。看到许多朋友想用物理模型去解释打磨问题,却也因为大家在物理基础观念上的歧见更大,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引起更大的爭論。本来是不该再谈的,但最近这类帖子实在太多了,博乒的球迷们应该看的一头雾水,跟帖多内容杂乱,大家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我想基於版主的責任被迫性的發帖反應,我在這做個小小的總結把內容簡化,讓大家容易解讀,目的就是不希望有人步入了“練球的誤區”。不期望可以统一看法,但起码这结论对于几位版主而言看法是相当一致的,提供给大家参考。
長期討論下來,結合大部分的看法,得到的結論是:只要不要把先打後磨打磨結合的“打”解讀成力量完全通過於球心的“擊打”動作,爭議就不大。
更简单来讲,所谓打磨结合的"打"说的是等同的"效果",也就是加速摩擦的动作,但由于拍型稍立迎前發力多些且力量集中,自然就有“擊打效應”,而不是“先擊打後摩擦”的兩個動作。这"击打效应"主要来自腿腰迎前的力量,触球时仍要靠前臂的加速去摩擦球。
若要有上述打磨結合的“效果”有三個影響因素:拍型,發力方向(前兩者決定摩擦厚薄),迎前發力與力量集中。
但我仍需告訴各位,就算知道這些道理,一般人還是沒辦法做好。摩擦厚薄的控制不难,但协调发力与力量集中的问题,除非你接受专业训练,否则不是三五年可以练的出来的。這是知易行難的部份,那真的是需要幾年的基本功。尤其是迎前力量越大,触球时所需要的加速就要更快,一般人做不好的原因也在于把力气全给了一速去"打",后面没办法再继续加速或者还没加速球早已打飞,那就会失去弧圈的特质,只爆不转。
如果你只是用"击打"的方式去打或者是单纯的改变撞磨比例就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所谓的打磨结合,那我必须告诉你,你可能已经进入一个误区。如那麼簡單就可以練成,那人家吃專業飯的還需要苦練基本功嗎?想想有沒有道理呢?
也有人說是器材問題,換器材就能達到打磨結合?我想這也是一個思路的誤區。學拉弧圈本來就不應該挑太硬的器材,我想這大家都清楚明白的。软些的底板胶皮或者是灌胶会好拉一点,手感容错性较高,但这不是要达成"打磨结合"的唯一因素。發力協調集中與否,仍是大家要面臨的最大問題。
奉劝各位不需要再去质疑拉球磨擦的基本手法,努力研究"打磨结合"的朋友们,先回头想想:你的拉球基本動作真的過關了嗎?做到協調發力與力量集中了嗎?請三思。
有鑑於最近常有朋友以張曉蓬的拉球示範動畫來闡述拉球的技術理論,而且非常认同张晓蓬的拉球方式就是当今大球时代的拉弧圈球的典范,速度与旋转兼具的代表,我想这是不可否认的。
那麼,這麼具有代表性的拉球方式,拍型大約是幾度呢?觸球時的摩擦角度大約是多少呢?我想底下的慢動作圖解就可以一窺一二,以消除大家心中的疑慮。底下的图解都是以张晓蓬在打好乒乓球教学视频中示范前冲弧圈球的动作为范本的。注意看拍型與發力線。

看清楚了?觸球前拍子在球的斜下方,並非是正後方。挥拍时的拍型大约跟地面的夹角大约是60~70度上下,发力摩擦的方向与地面夹角约为45~50度左右。所以這拉球的吃球角度頂多就是15∼20度。這樣的拉球方式,是不是摩擦?你還要質疑拉球的本質就是摩擦嗎?也不用什麼物理分析了。各位用眼睛看,自己評斷。

這樣的摩擦角度,為何能夠拉出那麼爆的弧圈?是力量集中的問題還是摩擦手法有什麼特殊?還在想拉弧圈時,手的動作要怎麼“打”磨?(指的是擊打的打)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4-11-24 15:41 編輯
]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