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綜合技術] test [打印本頁]

作者: friendlybrother    時間: 2014-1-28 17:22     標題: test

test

[ 本帖最後由 friendlybrother 於 2018-5-22 10:08 編輯 ]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4-1-28 17:54

thanks
作者: 8899    時間: 2014-1-28 18:10

Not quite agree.
作者: 乒乓在線    時間: 2014-1-28 20:34

NICE
作者: 速鳥    時間: 2014-1-28 23:27


作者: calab    時間: 2014-1-29 01:21

那華拿屬於...華拿式?
作者: skyer    時間: 2014-1-29 13:33

獲益良多..........
作者: 反膠王子    時間: 2014-1-29 13: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um    時間: 2014-1-29 15:21

thanks for sharing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4-1-29 16:49

大臂不主動發力,但帶著小臂走,不但擊球有質量,而且落點,弧線好,上台率極高,如果大臂發力,再刻意收小臂,那是最低級的打法,不但累死人,而且穩定性差、上台率低,我已經看到寫“刻意收小臂”​​文章的朋友的視頻了,球不過三就下台了,準確率極低!那你還練什麼球呢? ? ? ?還有,反手大多數人只知道用小臂去撥球,自已打出去的球心裡都沒數,為啥?球不准。反手大臂要有向外展的動作,大臂先外展,小臂錯勢跟出,那球不但準確,還有質量。質實上不會用大臂的人,就不會用腰腿發力,大臂外展的過程,就是腰腿發力的過程。這決不是我個人憑空想像的空穴來風。有實例為證:前幾年由於發力不對右肩受了傷,不能打球了,後來就改練左手,因為不會發力,反手就用大臂外展代替小臂發力,結果練了三天就有驚人的進步!能打40-50個球不掉台。反手競然可以當陪練了!哈哈,教練說我的左手比右手打的還好!是我天生左手就好? ? ?不是,是我撐握了乒乓球發力的規律,那就是;永遠的是大關節帶動小關節發力,而不是小關節帶大關節發力。如果發力順序對,球不但準而且穩,最後才能狠!我們常犯的錯誤是:上來一就本未倒置,把自已誤導到快收小臂的岐途上去了,球能準嗎,能有質量嗎!球打不准的朋友們,只浪費你10分的時間,在球檯前站穩就行,別老想什麼蹬轉的事,只想用大臂帶小臂向前走(就是讓小臂做著大臂的車走),放鬆你的大臂,一板一板的打,小臂千萬別發力。一會你的準確率就提高了,再一會你的擊球質量也上來了。你總不相信,為什麼這樣打就準就穩?我說那是我們中傳統觀念的毒太深了!主要是乒乓球界重莊則棟老先生的毒太深!他打小球時最善用小臂!他是中國乒乓球之祖,可是沒有永恆的真理!大球時代發力的結構已經變化,老黃曆不再適應新規則! http://www.chinatt.com/forum.php ... page%3D1&page=4請問是否認同以上理論?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4-1-29 16:51 編輯 ]
作者: friendlybrother    時間: 2014-1-29 23:26

引用:
原帖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4-1-29 04:49 PM 發表
大臂不主動發力,但帶著小臂走,不但擊球有質量,而且落點,弧線好,上台率極高,如果大臂發力,再刻意收小臂,那是最低級的打法,不但累死人,而且穩定性差、上台率低,我已經看到寫“刻意收小臂”​​文章的朋 ...
<大臂不主動發力,但帶著小臂走,不但擊球有質量,而且落點,弧線好,上台率極高,>

筆者沒有提出科學理據支持上述觀點。

<如果大臂發力,再刻意收小臂,那是最低級的打法>

南韓的名將劉南奎及柳承敏,中國隊的馬琳都是這樣的動作,他們都是奧運男單冠軍,筆者夠資格批評他們的動作是低級的打法嗎?

<不但累死人,而且穩定性差、上台率低,我已經看到寫“刻意收小臂”文章的朋友的視頻了,球不過三就下台了,準確率極低!那你還練什麼球呢?>

這個動作是累死人,而且穩定性差,上台率低,難度極高,比較適合經常刻苦練球的頂級專業球員,普通業餘球迷確實難以練成,但並不代表不科學,你練不成,是你的問題。

<反手大多數人只知道用小臂去撥球,自已打出去的球心裡都沒數....只想用大臂帶小臂向前走.....主要是乒乓球界重莊則棟老先生的毒太深!...>

筆者的論點自相矛盾!先前主張<大臂不主動發力,但帶著小臂走,不但擊球有質量,而且落點,弧線好,上台率極高,> ,現在反而主張要用大臂!無論是正手或反手弧圈球,動作都是類同的,只是以相反方向發力,都是摃桿原理,無理由反對正手用大臂,卻支持反手用大臂。況且莊則棟老先生並不是弧圈球打法球員,他從來沒有主張拉正手或反手弧圈球的動作,筆者隨便把罪名加於不相關的人物。

整體感覺筆者好像是亂up!


[ 本帖最後由 friendlybrother 於 2018-5-22 10:09 編輯 ]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4-1-29 23:55     標題: 回復 14# 的帖子

thanks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4-1-30 00:25

之前還有幾段

這是第一段
大小臂在正手拉球中的最佳運動模式:在腰轉動下,使大臂獲得慣性向來球方向運動(而不是由肩關節主動發力).定肘後大臂自然制動,小臂獲得慣性後加速運動擊球!可大部分業餘選手由於預判不准,搶位不及時,肩關節沒放鬆、僵硬。造成慌忙出手,自然用大臂主動發力擊球。造成肩傷大有人在。解決的辦法用多球先打定點,最主要的是放鬆肩關節,讓大小臂在慣性中運動擊球(這樣合理的大小臂運動模式絕不會有肩傷和網球肘發生。)這樣可確保拉球動作諧調有力。動力定型後再打多點和不定點球。當然在近台對付較快的前衝,要用快帶來回球,這時肩一定要主動發力,不然會來不及回球了。http://www.chinatt.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4-1-30 10:17 編輯 ]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4-1-30 10:14

這是第2段
打快攻因支點在肘關節,小臂要主動發力,所以得網球肘的人很多,要經常按摩肘部.近台拉弧圈支點在肩關節,(大多數人在此主動發力傷肩的多)有好多國手比賽前後由隊醫給按摩肩部.中台拉圈的支點在腰,腰主動發力,遠台拉弧圈支點在髖關節,髖關節要主動發力,那為什麼腰髖關節受傷的遠比肩關節受傷的要少很多呢?那是因為腰髖關節是大關節,承受能力比肩大許多倍!再有近台弧圈使用率要高於中遠台,因些現有的近台弧圈發力結構和模式須要調整:即由腰主動發力,大臂在慣性中運動,定肘制動後小臂由於慣性作用繼續加速擊球! (在此過程中無需使用快收小臂的意念和動作,而是自動由慣性完成)大小臂才能真正被解放出來,去控制擊球方向,調節擊球角度,精確落點、摩擦的薄厚等。 。http://www.chinatt.com/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4-1-30 11:51

thanks
作者: Nick王    時間: 2014-2-3 21:18

好詳盡但需時間消化和實戰  :)
作者: cwchen    時間: 2014-2-3 22:07

thank for sharing
作者: kcchan    時間: 2014-2-8 22:56

good
作者: Kam326    時間: 2014-2-21 07:08

看了很久很多回才有一點點領會,thanks for sharing
作者: friendlybrother    時間: 2014-2-22 19:16

引用:
原帖由 Kam326 於 2014-2-21 07:08 AM 發表
看了很久很多回才有一點點領會,thanks for sharing
感謝抽空閱讀,希望對你球技有幫助。
作者: tttp    時間: 2017-1-18 11:17     標題: 回復 1# 的帖子

不是不同意技術本身,但對原因的分析有不同的看法。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特別是廣東人,爆發力絕不弱於歐洲人。羽毛球界以強力扣殺著稱的名將,似乎都是廣東人。遠有祖籍廣東花縣的印尼歸僑湯仙虎,近有創造殺球速度紀錄的中國傅海峰、馬來西亞陳文宏。

歐亞技術的不同,可能是源於歷史的關係。早期乒乓球器材與規則不利於攻擊,歐洲打法以削球防守為主要技術,擅於薄摩擦的技術,改成弧圈球,只是從下旋變成上旋的方向改變,基因沒有改變。橫拍反手的小動作,亦與歐洲人擅長的劍擊近似。亞洲以日本人主導,一開始就選擇直拍,為的是直拍正手力量大,利於發揮日本刀大力砍劈式的動作。中國後來興起的直拍快攻,源於上海,完善於香港,又轉回內地,反而是受英國的橫拍檯內技術影響較大。

當日本與中國的直拍攻擊打法來勢洶洶的時候,歐洲的削球從單層膠皮改成反貼,強烈的下旋遏制了亞洲的進攻,日本人適時地發明了弧圈球。此時的弧圈球理所當然是薄摩擦以旋轉為主,但當歐洲人也改成弧圈打法後,亞洲人的攻擊技術自然是要增加撞擊成份了。要最大地發揮攻擊的力量,手自然要伸展開來,以最大的旋轉半徑將源於腿部的力量轉移至球拍上。
作者: ernestlaw    時間: 2017-1-18 23:18

歐洲式弧圈在九十年代初成形不能漏掉法國人基廷,拉弧圈時前臂使用比重高,以提高速度效率為前提的打法。
後續發展成為歐洲主流方式,個人覺得這是需要有步速及大範圍跑動照顧能力及手感爆發力,否則會穩定有餘但殺傷力不足。
其實中國也有採用這種打法的人,礙於難入國家隊教練法眼掩沒了。
代表人物李洋,06年與許昕U16決賽,前幾年見在國外比賽中連勝奧查及薩姆索洛夫,全場主動快速上手控制局面,
難得是力量旋轉殺傷力足以穿奧查及蕯姆,所以也值得想想:如果以中國式刻苦訓練提升擊球質量,又能保持到打法穩定性及速度效率,
應該是優良的結合吧。
但這種打法反手通常都有欠缺。
作者: 青青地    時間: 2017-1-19 08:16

真心感謝兄分享及詳盡分析!

[ 本帖最後由 friendlybrother 於 2018-5-22 10:12 編輯 ]
作者: LaPooh    時間: 2017-1-20 11:25

引用:
原帖由 青青地 於 2017-1-19 08:16 發表
真心感謝快兄分享及詳盡分析!
幸好HKTTF有兄
令我等新手獲益不淺

[ 本帖最後由 friendlybrother 於 2018-5-22 10:12 編輯 ]
作者: tttp    時間: 2017-2-11 02:33

我較喜歡以前臂加手腕手指發力的方式,省力、突然、快速,但不得不承認大動作的拉球方式是較為適合拉出旋轉強烈的弧圈球的。增加了加速的距離,便可以降低加速的強度,穩定性較佳,而且不怕過強的加速會超越膠皮的摩擦力極限。

有一次因朋友忘帶球拍而將慣用球拍借出,自己用的另一塊球拍出球極快,結果猛力拉球時往往因吃球不夠深而旋轉不夠而出界,後來改用大動作拉球,果然克服了球拍的限制,而且球速更快旋轉更強。

那一塊球拍後來繼續地用了一段日子以便練習不同的拉球動作,然後再改回原來的球拍,繼續用小而快速的動作拉球。大小動作其實各擅勝場,要繼續研究如何混合配合使用,才決定以何者為主、何者為輔。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