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綜合技術]
40mm乒乓球技術訓練之探討
[打印本頁]
作者:
葉師傅
時間:
2013-10-18 23:57
標題:
40mm乒乓球技術訓練之探討
壹、前言:
在國際乒聯決定於悉尼奧運結束後,將球的直徑由原來的
38mm
改至
40mm
時,全球各國教練、運動員甚至於球迷都開始討論有關於大球的技術與知識。根據(
1996
)大陸研究員張曉蓬所做的一項研究報告,清楚比較出大、小球之間的差異,得到的結論是:
1
、直徑相同,重量與彈力大的球旋轉與速度大於輕球。
2
、若加大球的直徑將減低球員擊球的難度,有利於增加每分球的回合數,增加觀賞性。
悉尼
奧運結束後至今,
2000
年
10
月
中國
舉行揚洲世界盃桌球賽,中國隊馬林以
3:0
擊敗南韓金澤洙獲得第一個
40mm
比賽的世界冠軍。
2001
年第四十六屆世界盃桌球賽在日本大阪舉行,
中國隊
王勵勤最終以些微差距獲得世界冠軍寶座。在這次大賽大陸隊以絕對優勢強取男、女共七項冠軍,這兩次國際大賽也提供一個重要訊息!在旋轉度降低,速度變慢,來回球增加的新時代,大陸隊桌球訓練與技術依然執世界之牛耳,不可動搖。
貳、技術分析:
在新的領域上大家都在同一個出發點開始,誰能夠先掌握
40mm
大球的發展趨勢,並全面性加以研究探索,創造並掌控方向,便比較能夠領先他人,在比賽當中獲得勝利。以下便以 一、生理方面 二、心理方面 三、技術方面 四、器材方面
….
等來探討分析大球技術未來之發展趨勢。
一、生理方面:
由於球速減慢,來回球增加,選手跑動機會增大,因此對於選手無氧耐力(心肺耐力)方面要求更高,球增大後回擊球要更具殺傷力,需要更大的力量(瞬間爆發力)。而中檯僵持球的回合球變多,也需要更多的速度耐力(肌耐力)。因此在大球時代來臨後,選手在身體素質方面一定要比以往加強更高的質量,以具備足夠的身體素質,來面對訓練與比賽。
二、心理方面:
改用大球後,球的運行速度、旋轉以及球性變化和小球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性。在戰術運用與擊球意識也必須作一番調整,由小球到大球,從陌生到熟悉,在這過程之中難免遭遇到困難與窘境,因此信心的調適便顯得相當重要,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必須相信自己能在短時間內適應大球運行規律性,相信由小球到大球之間的過渡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當然這必須經過一段反覆訓練、調適、鑽研與討論,才能夠將大球的特性加以掌控,進而增進自己的自信心。
三、技術方面:
在技術層面以
1.
發球與接發球的技術
2.
搶拉下旋長球的技術
3.
反拉弧圈的技術
4.
進攻與防守的技術
5.
臨場調節能力
….
等五方面來作分析與探討。
1.
發球與接發球的技術:
大球在發球時由於旋轉比小球差,在彈跳角度變大的情形之下,發球特別容易出檯,因此接發球搶攻便成為重要的技術之一,再者,由於旋轉變差,只要判斷錯誤或動作不確實,擺短便容易冒高,因此檯內球處理應多做挑、撥、撇
…
等技術,再來便是發球,也因為發球被對方搶先上手的機會增加,因此發球的落點與旋轉度搭配更顯重要。由上述可知,今後前三板中搶攻對方挑過來的球比例會大增,因此反面搶拉挑過來的球之訓練要提升到一個重要位置。
2.
搶拉下旋長球的技術:
在對手搓過來的下旋球不如小球時又快又疾,側身搶拉下旋的技術也明顯重要起來,在搶拉時要特別注意用力要和打小球時有所區別,打大球後連摩帶撞的技術容易因球變重而下網,因此搶拉下旋球時摩擦球要更多,前進力量要更大。
3.
反拉弧圈的技術:
反拉弧圈在小球時代便已發展到不錯的境界,在比賽當中經常可見選手在中檯對陣僵持,在改用大球之後,這項技術也隨著來回球增多且容易控制而增加使用率,在反拉弧圈或中檯對陣僵持時,應減少借力拉,一定要主動發力迎擊,盡可能在最高點或下降前期出手來處理球,也由於球加轉後彈跳角度相對變小的原因,反拉加轉弧圈球也是一門重要課程。
4.
進攻與防守的技術:
在這兩次國際大賽當中,我們明顯感受到大球時代的來臨,防守要比小球時困難些。對不上點、借不上力,常見到球莫名其妙下網,原因不外乎球變重了,所以在防守技術上應偏重於加些摩擦,多做反拉反帶動作,在進攻方面,特別是直板反膠打法的選手,得利於速度變慢,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調整自己的步伐,積極搶攻,搶先上手。為此,如何捉住機會先發制人,掌握搶攻的思想與技術,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5.
臨場調節能力:
大球旋轉降低
23
﹪,球速減慢
13
﹪。球在空中運行所產生的變化常叫人捉摸不定,這時臨場調節能力便重要許多,在檯內球處理方面,對方球旋轉不強,挑球機會增加,又擔心被反拉反帶的同時,臨場挑球的速度角度就顯得重要許多。這方面也可運用在連續球與過渡球處理方面,在面對來球不往前走、借不上力、發不上力的時候,處理球完全靠手上的感覺,因此如何隨機運用自己手上原有技術,在判斷來球與決定攻、守之間臨場應變調節能力,也是選手必須具備的條件。
四、器材方面:
器材的要求,隨著球體的增大而有了新的要求,過去大陸隊選手喜好使用硬度
44-45
度,厚度
2.1
的海綿。改大球後選手普遍認為硬度
40-43
度之間,厚度
2.2
的海綿較易控制。而歐洲選手則喜愛使用套膠,海綿厚度
2.3
以上。
由上可知乒乓球本身硬度與重量大小改變後,對球飛行速度與變化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選手在選擇器材方面,也應隨著這種改變而做適當的調整。
參、結語:
乒乓球由小變大,其技術含量較高,難度較高仍是它的特性,藉由這次球的大小改變,不同層次之間選手的實力差距縮小,比賽相對激烈,同時也增加了表演性與可看性。乒乓球的技術由
50
年代日本的弧圈球,
60
年代大陸的直板快攻,
70
年代歐洲的兩面弧圈發展至今,打法更凶,速度更快,變化更多,戰術組合更合理,對抗性質更高,技術質量到達空前高度之下,面對一個新的時代,我們在不斷努力改善訓練法外,更應努力致力於鑽研新的技術、戰術與器材,才能在當今乒壇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開創出屬於我們的新世紀。
肆、參考資料:
1.
吳敬平
(大陸國家隊教練)
-從揚洲世界盃看大球帶來哪些變化
(
2001.
中國乒乓網)
2.
張曉蓬
-不同直徑與重量的乒乓球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實驗報告
(
2001.
中國乒乓網)
3.
作者不詳
-球的運行弧線速度力量旋轉與落點
(小魚兒網站)
4.
王楠
-王楠感受大球
(王楠在線)
5.
趙俊峰
-大球的技術含量與平民化
(
2001.
中國乒乓網)
6.
李曉東
-淺析青少年訓練如何適應當今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趨勢
(
2001.
中國乒乓網)
[
本帖最後由 葉師傅 於 2013-10-19 00:23 編輯
]
作者:
peterng
時間:
2013-10-19 00:45
好祥细
作者:
samson2012717
時間:
2013-10-19 09:08
thanks
作者:
andypoon
時間:
2013-10-19 11:02
Thanks for sharing
作者:
mcm
時間:
2013-10-19 11:37
歡迎光臨 香港乒乓網 (http://hkttf.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