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治療師的話:大腦中風後是怎樣康復的?
2013年11月04日(星期一) | 職業治療師:陳 剛 |
大腦中風後的康復是基於大腦可塑性概念(Brain Plasticity)
中風導致腦部受影響部位腦細胞死亡,而死去的細胞不能正常工作,造成各種功能障礙,包括運動功能障礙、感知障礙、認知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心理障礙等等。具體障礙因大腦受損位置不同影響有異,而大多數患者都有某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
大腦可塑性是指大腦發生結構和功能改變以適應環境的能力,大腦可塑性的主要機制是皮質功能重組
(cortical reorganization),其結構基礎是突觸可塑性及神經環路可塑性。突觸可塑性是指新的突觸形成,突觸重排以及突觸傳遞效能改變。大腦重新組織起一個功能細胞網路,實現功能重組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認為腦損傷後的殘留部分,通過功能上的重組,以新的方式完成已喪失的功能。要重新組建大腦綱路,功能重組,需要大量重複不斷訓練,才能達到完全康復。
大腦可塑性概念在中風康復的應用
一些研究者認為對患肢進程強化的有目標針對性的訓練能影響正常大腦皮質區域重組,促進功能恢復。因此,中風病人應盡早進行肢體活動訓練,尤其是患肢的重複不斷訓練。這些強化訓練可以加速大腦皮質功能重組的過程,可以盡快康復。
中風後職業治療師常用的康復治療技術
病人中風後職業治療師常用的康復治療技術是運動再學習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運動再學習法是一種運動療法,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運動功能的恢復訓練視為一種再學習或再訓練的過程。此法基於腦部的可重塑性,相信末受永久性損害的腦部組織可取代已受損組織的功能,大腦功能可透過學習重組。這方法又應用了學習理論和動機理論,運動科學、生物力學、神經生理及行為科學等方法,在強調患者主動參與和認知的重要性的前提下,著重按照運動學習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再訓練,以恢復其運動功能。
運動再學習法強調早期訓練,早期練習可促進中風患者大腦的功能及早開始重組;運動再學習法強調訓練患側,避免只用健側不用患側;運動再學習法強調學習正常活動模式,並非異常代償運動模式;運動再學習法是啟動較多的運動肌肉單位和抑制不必要的肌肉活動兩方面組成,既要促進又要抑制;運動再學習法強調反饋,除了眼、耳、皮膚等外部反饋和本體感受器、迷路等內部反饋外,還包括腦本身資訊的發生,強調利用視覺和語言反饋;運動再學習法強調要把訓練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多練習與日常生活功能相聯系的動作和技能,為將來的生活自理做好準備。
運動再學習法的步驟,首先是觀察、比較與分析中風患者進行某個日常活動,例如穿過頭T恤;然後練習喪失的活動成分,例如不能提高肩膀到頭頂位置;然後不斷重復練習,達到可以提高肩膀到頭頂位置;最後將訓練轉移到其他日常生活活動中去,例如把衣服放在衣櫃高處。將訓練轉移到日常生活是為保證患者能將所學的運動技能應用於各種日常活動中。
中風患者成功康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保持正面的思想,克服種種困難。中風初期,很多患者都會情緒低落、自暴自棄、心灰意冷,擔心自己將來終生殘廢。負面情緒往往影響患者接受訓練的動力,大大影響康復效果。中風患者一定要樂觀積極面對中風,要知道中風是可以醫治,更可以痊癒,因為我們的大腦功能是可以透過學習重組。因此患者要有正面態度,要有勇氣和毅力,要有信心、決心、耐心、恆心去接受每天辛苦康復訓練,最後達到完全康復。
2. 盡早接受大量自主訓練。當中風患者病情穩定後,應該盡早開始訓練,早期訓練可促進中風患者大腦的功能及早開始重組。要患者大腦重新組織起一個功能細胞網路,實現功能重組,需要患者自主參與大量訓練。
3. 將訓練轉移到日常生活中。在醫院或者治療室接受訓練時間有限,每次最多一個小時,應該想辦法在病房或者是在家居繼續訓練,最好是將訓練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日常穿衣、吃飯、梳洗、洗澡、上廁所、轉移、行走等等。參與這些活動應該盡量利用患肢,這樣訓練患肢的次數增多,效果更好,康復速度更快。
總結:中風患者要有正面的思想,積極面對逆境,努力接受大量自主訓練;更要將訓練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盡快促進大腦工能重組,最後可以達到完全康復。
衷心感謝:在康復期內幸運地遇上了多位專業而又熱心的治療師,從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很多康復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我日後的康復有極大的幫助!職業治療師「陳剛」(Patrick Chan)是我在康復後期的主要職業治療師,負責為我設計各種康復運動和定期評估我的康復進度,使我獲益良多,終身受用!
十分感謝職業治療師「陳剛」(Patrick Chan)百忙中為各病友寫了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詳細閱讀,必有所得!
(職業治療師「陳剛」(Patrick Chan)與本人合照 )
[
本帖最後由 半邊人 於 2013-11-6 15:41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