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文化之低水
3號行港島徑途經山頂,久違的熱鬧,這是社運後我首見。對呵,是國慶節。我兜了一轉,感覺特殊:D人像行街多,急急腳的,不容易的找了二人幫我影相,效率超快,效果都是鬼五馬六。不是拍的我沒站好,就是閉著眼,別說角度了;熱鬧遠不如幾年前(或相當那時的周日吧),人流集中某些打卡點,最熱門的山頂欖車在門外排隊的也少。沿途大部分是內地人,外國人廖廖可數(黑多於白),這是脫勾後的新常態嗎?
惘
昔日的輝煌,
日漸失光芒。
創傷的香江,
何時復興旺。
節前,去內地消費的屢屢聽聞,香港的疲弱似乎讓港府把持不住,事急馬行田努力地出方案振興。如今雙節已過,成效一面倒的唱好我似乎沒體會到。或者是我沒去夜蒲夜繽紛,沒去賞煙花,又或者他們是對照疫期。
像我關注的樓市(住),低迷再低迷,開單何其艱難。高地價催谷貧富懸殊,單位也越出越細。沒一定實力的唯求蝸居,越來越像囚鳥(家或比監倉細,家如鳥窩,或這是一些人追求外面自由的緣故)。跌價或者是好事,畢竟升了這麼多年。另一方面香港的金漆招牌在褪色,當不再是國際大都市時,樓價要與什麼地方比才合理呢?
人以食為先,聽聞飲食是復蘇的龍頭,可經常外出吃飯的我,選擇越來越少。很多餐廳不像以往那麼追求特色,午餐一面倒的常餐主導。有時想吃日本面不像幾年前隨處可食。有一樣最旺的店是二三送飯,經常性有人龍,連香港貴地段現在也有開,性價比高,那是我貪快貪平時的首選。他的興旺依仗薄利多銷,教附近的餐廳頭痛,畢竟人是那麼多。
衣,衣物,購物的標記,一般購物我一直是淘的多。又平又方便,收貨的期待感是一種癮。疫情時我發覺越來越多人享用,如今應是大行其道了,像我經常見街上的快遞,垃圾桶旁的快遞棄包,淘已無孔不入。
說了這麼多,你或者問我到底要表達什麼呢?三個字總結“低消費”,這可是真正融入大灣的新文化,會是這樣嗎?
殊
水清無魚?
捕捉容易。
心怯會輸?
攻守猶豫。
前途未知?
看主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