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龍終於贏得個人第一個世乒賽單打金牌,他毫不遲疑地蹦上了乒乓球桌,就像一名經過反覆訓練的跳高運動員。等待他的是吐槽,吐槽內容幾乎與張繼科踢廣告牌一樣,無外乎違反禮儀、糟蹋公物,不尊重對手。
值得玩味的是,張繼科去年底因怒踹廣告牌的狂野舉動遭乒聯罰款、被媒體批評,向來沉穩顧大局的隊長馬龍卻一反常態重複了“藏獒”的錯誤。我懷疑這個介於出格和不出格之間的動作,是國乒內部設計好的,他們就是要打“擦邊球”,顯示一下“激情”,回擊一下“金牌機器人”的嘲諷。
當然,以上都是筆者的一己猜測,玻璃心的國乒別當真,別像怪郝建那樣怪我咯!
有“體壇馬可波羅”之稱的意大利《米蘭體育報》記者博扎被提前勸退了,理由是他不是好記者,錯愛乒乓球26年,未能提供足球等有用的稿件。而中國體記為了討好讀者,則把娛樂八卦當做主要報道內容,比如張繼科的“蛤蟆功”、比如許昕和韓國女球手的“在一起”,比如福原愛和王思聰不着邊際的跨國緋聞。
世乒賽過去了,但沒有留下真正的乒乓球記憶。白巖鬆撰文《每一次輝煌也都像一次摧殘》痛斥國乒壟斷。其實,乒乓球運動的原罪不是國乒的無敵,而是我們無法將這項運動發揚光大,國乒的強勢存在,本身就忤逆了體育產業化的國務院文件精神。
歷史上國乒靠兜售“國家榮譽感”賺吆喝,比如徐寅生12大板暴虐日本的星野,比如劉國正史詩般逆轉韓國的金澤洙,比如蔡振華重振國乒抗擊瑞典黃金一代。但當榮譽變得唾手可得,勝利變得理所當然,體現在收視率和關注度上,“國家榮譽感”的眼球經濟就大大貶值了。
之前,我在大公報呼籲《解散國乒才能拯救乒球運動》,就是要乒乓球停止繼續扭曲,回到個人球類項目的本質上來,像網球、枱球、高爾夫那樣遵循規律發展,而不是與市場背道而馳。乒乓球國家隊只應該在國際大賽團體賽期間短暫存在(類似網球的戴維斯杯、聯合會杯),而絕大多數時候,乒球運動員要以個人名義參賽。
有“乒乓粉”和“民粹狂”質問我,美國籃球隊為什麼不解散、巴西足球隊為什麼不解散?我要説的是,乒乓球和集體項目沒有可比性。再者説,美國籃球隊和巴西足球隊,平時的確是解散的,而國乒卻還在奇葩的長期存在着。
我與白巖鬆觀點並不一致,我沒把乒乓球運動積弱難返歸結於國乒孤獨求敗,而是歸結於乒球管理者顢頇無能。如果能將乒球產業推進到NBA的一半水平,還需要擔心別人不和你玩嗎?海外球員自然甘之如飴的投入乒超之類的賽事。——所謂養狼,所謂混搭,都是違反市場規律的行政手段,國乒用任何方法都難以挽救乒乓球,除非國乒自行了斷。
一切以國乒、以奧運、以金牌為中心,造成了乒超等商業賽事被擠壓,淪為雞肋附庸,球員、觀眾、贊助商,三方都在敷衍了事。解散國乒這個機構,讓球員流向市場,打得投入打得精彩的球員自然受歡迎,這就是乒乓球領域的“包乾到户”!
現有的國乒模式,投入不菲,影響甚微,國乒既得利益羣體能得到與市場影響力嚴重不符的高報酬,這自然引發納税人的不滿。——國乒主力年收入動輒幾百萬,乃至超過一些足球國腳。國乒為數眾多的官員、教練員、工作人員個個養得油光滿面。蔡主席比誰都瞭解國乒德不配位的現狀,但砸人飯碗如殺人父母,乒乓人自己革乒乓人的命,想必還沒那個覺悟和膽量。
乒乓球包乾到户可以避免人才浪費,沒有國乒名額限制的淘汰,沒有國乒新老交替的淘汰,更沒有國乒內部讓球的淘汰,就像網球運動員一樣,以取悦觀眾、贏得獎金、建立個人品牌值和美譽度為宗旨,徹底告別千人一面的集體圈養。
古人云,鋤一惡,長十善。——這個角度講,旨在“去弊”的乒球改革比旨在“求新”的足球改革更迫切。
大公體育特約評論員 楊華
【大公體育獨家出品 轉載請註明來源】
http://sports.takungpao.com.hk/topic/byd/2015-05/141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