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夢想早日照進現實--國乒素質教育課程"三方會談"

夢想早日照進現實--國乒素質教育課程"三方會談"

2010年04月17日   乒乓世界雜誌  文/陳思婧 惠靜文  圖/邊玉翔
  2009年3月,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在北京訪問期間向中國乒協發出“投訴函”,信中說中國運動員“不配合主辦方和贊助商”、“回答問題不積極”,批評核心直指“中國運動員職業素質與成就不相稱”。
  一石激起千層浪,國手素質問題由此一下子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熱議。不僅以往的案例被翻開重提,在高倍放大鏡下,運動員們的新問題也似乎暴露得越來越多。2009年4月的橫濱世乒賽上,又出現了“年輕隊員不撿球”、“不答謝觀眾”、“隊員答記者問時看手機”等一系列不滿的聲音。
  事實上,運動員素質遭到外界詬病由來已久。一直以來,“金牌戰略”和“素質教育”似乎始終難以協調。一方面,成績永攀高峰是運動員必須要追求的,另一方面,如何提高綜合素質,展示自身和項目本身的魅力也是他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得不說,在金牌戰略的指導下,中國對運動員的培養一直將競技場上爭奪冠軍作為第一目標,相比之下,對他們整體素質培養的力度卻遠遠不如前者。
  乒乓球被譽為中國的國球,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乒乓球隊始終是中國體育界的一面旗幟。和他們光輝戰績一同被國人銘記的還有“人生能有幾回搏”、“從領獎臺上走下來,一切從零開始”的壯志,還有“孔令輝熱吻國旗”的豪情。作為天之嬌子,乒乓明星們的示範效應不言而喻。然而,不僅正面表現有著極大的社會影響力,其他表現同樣如是。因此他們理應加強對自身素質的培養,他們不僅需要展現作為公眾人物的個人魅力,對於推廣乒乓球這項運動更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實,早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後,時任國家隊總教練的蔡振華就提出了“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理念,並且在2007年札格拉布世乒賽之後重申了這一思想。近幾年來,從軍訓、學外語,到拓展訓練、慈善活動,國乒的素質教育和推廣活動涵蓋面不可謂不廣。據統計,國家隊的相關活動就開展過100餘次。可以說,提高隊員綜合素質的工作,國乒始終堅持不懈。然而儘管投入巨大,給外界的印象卻是與產出並不完全成比例,國乒素質問題仍然時不時被推到風口浪尖。
  後北京奧運時期,大包大攬已成乒乓隊的家常便飯,一味地取得好成績再也無法吊起外界的胃口。這樣的形勢下,如何提高國球的關注度,讓乒乓重新回到關注的中心,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喜愛等一系列問題,都擺在了國乒面前。而提高運動員的整體素質就是這一眾難題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
  慶倖的是,無論從領導,還是運動員本身都已經意識到其重要性,他們已經開始努力,並且已見成效。
  “現在當運動員不容易,年紀這麼小,承擔得這麼多。但這是他們必須要做到的,我們的任務是告訴他們,讓他們理解。”——施之皓
  來自教練的聲音:我們告訴他們進步的方向
  去年6月本刊採訪沙拉拉時,他表示,“職業運動員應該像推銷員一樣,想辦法把自己賣出去,在賣出自己的同時還要把這項運動賣出去。”在乒乓球市場發展不容樂觀的今天,在技術、成績上統治世界乒壇的中國隊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推廣乒乓球的重任。
  女乒主教練施之皓說,“2008年之前,我們教運動員要為國爭光,把球打好,這是首要責任。但從新一代的運動員和教練員來講,為國爭光只是最起碼的,還要在推廣乒乓球方面肩負起責任,最重要的一點是怎麼能夠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榜樣和真正的偶像,要求變了。過去只要把球打好,現在要給同齡人當榜樣,還要讓全國人民看比賽時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必須提高隊員的素質。”
  中國乒乓球隊能夠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包庇錯誤、不掩蓋問題。從沙拉拉的“投訴信”之後,國家隊又加大了素質教育的力度。從2009賽季乒超聯賽期間,隊裏開始有了“送教下隊”、“遠端跟蹤”等內容,在乒超聯賽期間加強對隊員的教育和引導,增強隊員對“職業球員”概念的認識。2009年歲末,白岩松為隊員們上媒體課引發了不小的關注;2010年“素質教育”再次升級,在國家乒乓球隊2010年第一次封閉訓練中,男隊、女隊都增加了文化課的學習,包括媒體課、英語課、禮儀課、歷史課等等,素質教育成為了封閉訓練中一道新的風景線。
  從2009年3月沙拉拉提交“投訴信”至今整整一年的時間裏,國家乒乓球隊經歷了從“暴露問題”到“認識問題”再到“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把“暴露問題”、“認識問題”比作一部小說的開端和發展,那麼“努力解決問題”便是這部小說的高潮。無論是教練、媒體還是普通球迷,都在期待完美的結局:希望乒乓球這項運動能夠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蓬勃發展,希望乒乓球的市場繁花似錦,希望中國乒乓球隊的隊員能夠成為社會的榜樣。而著眼現在,我們更期待的是“素質教育”升級後,效果顯而易見,隊員樂在其中。
  作為女隊主教練,施之皓有著更具體的目標,首當其衝的便是英語,“我跟英語老師建議,千萬不能像過去,弄本新概念從第1課上到第9課,比賽回來又從第1課開始上,這樣無限迴圈下去。”施指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目標“我希望我的運動員第一步能做到接受採訪時不用翻譯直接回答。我跟老師說,教一些基礎知識後就教如何應對媒體的問題,記者怎麼採訪你,你怎麼回答,比較實用的,像enjoytable tennis, thank sponsors, thank fans, thank organizers。把這些東西教給她之後,以後記者提問跑不出這個圈。這樣學以致用,隊員們學起來也比較有興趣,慢慢地提升他們的水準。希望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時候,隊員,包括教練能夠用英語問答。”
  “上課教會我很多東西,上完媒體關係課,我才知道媒體和觀眾想通過我的回答瞭解我們賽場外的一面,他們更喜歡我表情生動地表達自己內心,而不是死板地說剛才贏了的或者輸了的那場球。”——劉詩雯
  來自隊員的聲音:我們喜歡上課,我們渴望改變
  無時不在的英語課
  封閉訓練時,隊裏張貼的作息表增添了晚間上課的專用時間,男隊的課表每天內容都不同,女隊則集中在每週2、4、5三天。課程包括:英語、媒體關係、心理、禮儀、歷史、音樂、營養……
  其中,大家覺得最實用、最迫切提高的是英語。封閉訓練時,王勵勤對英語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時不時地跟記者對幾句英語,連請他簽名的球迷他都要跟人家說英語,口頭禪變成了“你問我幾句英語吧”。訓練局運動學校教務科主任李春花全程跟隨男隊的直通賽事,負責安排課程等,在她眼裏,王勵勤的好學程度排第一,達到了“連吃飯的時候都對著桌子上的單詞條念叨”的程度。
  王勵勤這麼形容學英語的必要性,“英語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綜合能力的體現。”
  對於普通人來說,英語是與世界交流的工具。對於職業乒乓球運動員,英語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球員國際化的程度。“乒乓球要國際化,推向市場,需要球員與外國人交流,向全世界展現乒乓球的魅力。如果能夠掌握英語,對溝通、對比賽規則的理解都有好處,我們時時都可以跟他們去探討和溝通,增進彼此的瞭解。相反,如果缺少語言,很多事做起來不是很方便。”和王勵勤一樣,很多運動員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郭躍找了家教老師,專門學習英語;劉詩雯將老師教的句子和單詞背得滾瓜爛熟。而隊員們上課所教的東西,是徵集過教練和隊員意見的——採訪時用的固定語句、比賽時可能跟裁判用到的話,以及在國外如何買東西和問路。
  問到是否願意堅持下去,文佳、李曉丹、武揚異口同聲地說:“想!”但運動員學習英語會遇到很多困難,最明顯的是莫過於學習進度被比賽的中斷,武揚說:“雖然記得比較快,但一打比賽,腦子裏就只能想球,一個禮拜全忘了。”其次是語言環境的欠缺,王勵勤說:“出去比賽都有翻譯,到哪都有中國人,學英語的語言環境不是特別好,沒有逼著你說的氛圍。”
李春花主任介紹說,“這次學習不僅有課堂教學,還有營造學習氛圍,在宿舍、餐廳和訓練館都貼了很多針對性學習的卡片。”教練為隊員們量身定制了英語學習的內容、目標,同時在多方配合下營造英語氛圍。丁寧說:“老師碰到你就問:‘桌子上這個是什麼呀?你說一遍。’你不會說她就一直教你,教到你學會為止。”喜歡上網的李曉丹說:“和老師聊QQ的時候必須說英語,簡單的我們都能聊。”
  “用英語接受採訪”這一目標其實很現實。以西班牙著名網球選手納達爾為例,也許是欠缺了些許語言天賦,在網壇摸爬滾打近10年,大滿貫獎盃拿了6座,英語水準仍是大問題。但是應付記者採訪,他還是駕輕就熟。因此,我們的隊員只要能夠掌握基本的職業術語,應對賽後訪問、與觀眾進行簡單的互動應該不成問題。
  “羡慕那些英語好的人,出國比賽交流都沒問題。”劉詩雯深有感觸地說。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中國金花李娜在中央球場面對上萬名球迷用英語接受現場採訪的場面帶給教練和隊員們不小的觸動。李娜侃侃而談的英語展現了中國運動員的風貌,與球迷其樂融融的場面令人羡慕不已。我們也期待著在這樣的畫面可以出現在乒乓球賽場上。
  面對媒體就是面對觀眾
  媒體關係課的嘉賓講師白岩松說過,媒體是把雙刃劍,他們服務的永遠是在他們背後的觀眾。白岩松告訴隊員們:“接受採訪時,你所面對的不是一個記者,而是他身後關注乒乓球的所有觀眾。”
  媒體關係課給隊員們帶來的改變顯而易見,他們懂得了如何在媒體面前展示自己,媒體關係課教給隊員們的不是記者們擔心的一句句“套話”,而是“真實”。
  一直被記者認為不好接觸的王勵勤在課後感觸很多:“我學到了怎麼樣處理跟媒體之間的關係,把媒體擺在什麼位置,以什麼心態和方式去跟媒體交流,以前這是我比較欠缺的。”
  王勵勤說,現在他們面對記者採訪時給人的都是賽場和訓練中的感覺,所有的採訪都是大同小異,所說的話如出一轍。“接受採訪就是去展示一個真實的自己,展示乒乓球這項運動的魅力,我一直對這方面很忽視。”他坦言,“現在乒乓球遇到困難,不是說成績上,而是關注度方面,改變現狀是我們當代運動員應該承擔的責任。”
  “我現在認識到,接受採訪時應該說說比賽以外的東西,尤其是真實的心裏感受。賽場上的過程,球迷都比較瞭解,但是對於你賽場下的表現,平時的想法,不是很瞭解,他們也想通過瞭解你進而更多地瞭解這項運動,瞭解整個乒乓球隊。”
  要做到王勵勤所說的程度其實並不容易。“要展現自己,自己身上要有東西可展示出來,否則人家是不會去關注和喜愛你的。”秦志戩教練直截了當地指出了問題的關鍵。
  其實,秦指導所說“有東西可展示”包括很多內容。這不得不又讓記者想起了網球運動員:德約科維奇擅長模仿秀,在美網的中央球場模仿起莎拉波娃和納達爾引得全場觀眾笑聲掌聲不斷;納達爾喜歡玩網球遊戲,於是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和觀眾講起玩遊戲的心得……類似這些“東西”也一定能在中國乒乓球隊隊員的身上出現,只要敢於秀出來,就會贏得滿堂彩。
  除了新的認識,上完媒體關係課的隊員們還會反省自己。丁寧說:“原來自己可能打完比賽非常累的時候,坐在椅子上接受採訪總是癱著坐,頭是仰著的,這個鏡頭拍出去就會不好看。這些畫面可能是全世界在看,就光全北京的人看就已經有很大影響了,所以現在我很注意這些,這些是我的形象,也可能影響乒乓隊的形象。”
  帶來快樂和改變的心理課
  如果說英語課和媒體關係課是在實用性強、打造隊員形象有“快”的優勢,那麼心理、歷史課則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
  記者:“心理課上了麼?”
  郭躍:“趕上了!給我笑得都不行了!”
  心理課目前是女隊的特長項目,她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擰繩”的遊戲。“擰繩”的學名是“心有千千結”,隊員們分幾組,幾個人站成一圈,拉住旁邊和對面隊員的手,想辦法把結解開,恢復成最初的整齊圓圈。
  “那是有小技巧的,誰先鑽誰後鑽。沒解開的人感覺不好意思,又沒辦法,又感覺著急,跟解開的人心態不一樣。我們在一旁教她們,還在旁邊做徒手動作,我們嚷嚷‘轉啊!’,‘變手型啊!’之類的,後來互相都解開了。”郭躍的心得體會比較多,說得特興奮,還一反常態地蹦起來給記者演示。
  其實,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看,團體心理輔導中的遊戲是一個載體,在遊戲中成員會重新認識自我並且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遊戲結束後團體成員的交流與分享,通過這樣的分享增進團體成員的歸屬感和信任感,促進成員們人格的健康發展。隊員們表演得挺熱鬧,也悟出了不同的道理。
  郭躍對這個遊戲的最深體會是“當局者迷”——“玩遊戲的時候我就想,這跟在場上比賽的感覺一樣,當局者迷。不管你再怎麼使勁,在場上打球就是感覺逃出不來,其實場邊人看一下就知道你該怎麼辦。球很簡單,為什麼打得這麼複雜?我終於理解教練了。”
  丁甯體會最多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遊戲裏規定手不能鬆開,但解的過程中可以換個角度去握手,就好像在有條條框框的時候自己也可以隨機應變處事,不要太死板,需要有變通。遊戲教會我們為人處世,而且教給我們看問題的方式。”
  分享出來的內容因人而異,關鍵在於隊員們在享受遊戲的過程。心理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也許是短暫的,但是給他們帶來的反思以及改變卻是深刻並長遠的。
  學歷史對現實有啟發
  “術業有專攻”,每個人擅長和喜歡的科目都不同,李曉霞偏愛歷史課,無論問她什麼課的內容,她都能最後點題在歷史課上。
  隊裏請的歷史老師是在百家講壇中頗有名氣,甚至被網友譽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的袁騰飛,李曉霞對“唐朝那些事兒”、“明朝那些事兒”很感興趣,聽起課來津津有味,“我愛聽以前的傳統、風俗,老師也講了日本、俄羅斯、英國、美國等國家的歷史。他的比喻非常好玩,讓我們在聊天中、在笑話中就聽完了歷史課,課後有一下子自己心胸特寬闊的感覺。”
  李曉霞覺得一些史上的經典戰例對打比賽也有啟發:“戰爭中布什麼棋,讓這些棋往哪里走,這些和比賽挺貼近的。我一直對歷史特別好奇,老師講的時候,我就特別全神貫注地聽,‘原來是這樣的!’我們和老師有互動,在網上也和老師交流,覺得特別有意思。也會在網上找資料看,但是看資料沒有聽老師講的那麼好玩,自己看文字有很多地方不明白,但是老師講的就特別明白,語言和表情都特別有意思。”
  文佳和郝帥都喜歡營養課。“我就愛問營養老師關於減肥的問題。”文佳大方承認自己喜愛營養課的原因,只是抱怨說,老師建議吃的西蘭花和青椒,她第二天在食堂中沒有見到。郝帥研究得更細,一臉認真地告訴記者,生吃番茄和胡蘿蔔都沒用,營養不會被吸收,最好用水或者油過一遍。
  採訪前,記者一直以為,在辛苦的訓練比賽後,素質教育課會讓運動員們滿腦袋“官司”,聽了他們講這些記者才發現,他們真的是享受其中,而且對知識的渴求非常迫切。
  “直通比賽中,雖然隊員們比賽很辛苦,有時候會比賽打到很晚,但是對於媒體的採訪,不會再出現‘我的比賽還沒結束,以後再說’這種拒絕的情況。”——《體壇週報》記者于小璿。
  來自媒體的聲音:我們陪伴、見證、感動著你們的成長
  隊員們被指出的不當行為,很多是在與媒體打交道時暴露出來的,而媒體又是隊員打造形象、展現魅力的橋樑,因此媒體似乎成了檢驗素質教育成效的視窗,這一次,記者們通過不同方式感受到了隊員們的改變。
  記者王怡薇洞察到隊員們的變化來自于王皓。“有一天同事突然跟我說,王皓的博客怎麼那麼酸?嚇了我一跳,因為北京奧運會之後,王皓的博客就沒再更新過,我趕緊去看,原來在廈門直通的時候他每天都更新,而且句句都是自己的體會,一看就感覺發自肺腑。”王怡薇在驚訝之餘,不忘發資訊調侃一下,“博客上的文章是你自己寫的嗎?”很快得到王皓的回復,“怎麼,不相信我的文采?”
  《體壇週報》記者于小璿感觸最深的是在南通女隊第一階段直通比賽中:“隊員們對媒體的態度都特別好,而且回答出來的東西特別實在。”在於小璿眼中,以前乒乓隊員們說話就像和神聊天一樣,沒有血沒有肉。不瞭解他們的人看了那些話,肯定以為他們是神仙。“現在不一樣了,直通比賽中採訪郭焱和丁寧,她們回答得都很具體,沒有空話套話,能感受到,她們是用心在聽問題了。”
  隊員們的每一點變化,在媒體眼中都是一份驚喜和感動。“真實”這兩個字的強大力量,也許隊員們還需要慢慢體會,但記者相信,所有的媒體朋友都願意見證隊員們的成長,陪著他們成熟。感動了我們,感動我們身後觀眾的時刻還會遠嗎?
  會談總結陳詞:素質,時刻教育著
  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得到了領導、教練、隊員、媒體各方面的認同,如今,素質教育初見成效。
  劉國梁說:“在我們隊員的房間裏、球館和食堂都貼滿了英語單詞,尤其是在食堂裏我們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英語角,大家在那裏吃飯,只能用英文說話而不能用中文,這樣就能把學到的東西鞏固住。現在我們的運動員既要在技術上面對競爭壓力,還要從思想上、綜合素質上‘武裝’自己。我覺得他們很不容易,比我們那時候要做的更多了,畢竟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他們只能做得更好更優秀,才能夠站住腳,才能讓乒乓球這項運動發揚光大。”
  施之皓說:“運動員商業道德比以前強了,回饋贊助商的意識強了。廣告商的利益必須要保證,要遵守合同;以前根本就不管穿衣服什麼的,現在都會注意了;現在給球迷簽字照相的態度也很好,從郭躍到文佳,打完球會主動跟球迷打招呼,致謝。”
  每一個關心中國乒乓球隊的人,都希望隊員們能夠將自己的個人魅力展現出來,推動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希望他們能成為年輕人的榜樣。然而,這一切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打磨和閱歷的洗禮,素質教育就像是這一過程中的催化劑。我們已經看到了進步,但我們還想看到更多令人欣喜的變化,我們期待著那些美好的願望由現在這批隊員實現,期待夢想早日照進現實。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