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123
發新話題
打印

丘成桐:奧數不能培養數學家

丘成桐:奧數不能培養數學家

我們的社會,學生由小到大參加N個興趣班和補習班,其中奧林匹克數學算是最受歡迎的操練之一。可是,國際級數學大師丘成桐曾經評論過「奧數現象」,「現象」除了是講這個比賽,也講參加者和家長的心態。他認為,奧數不能成就數學家。
他說過,奧數只是幫助學生提高數學興趣,對發展整個數學沒有作用。出奧數題目的多數不是一流數學家,題目也只涉及數學裏很窄的範圍;況且奧數不考微積分,但微積分卻是現代數學的基礎,不學好微積分,一定做不了數學家。他甚至形容,奧數就像報紙的娛樂版,看完就算,不必上心。

為獲獎花盡時間

本來,能提升學生的興趣,也是一件好事。丘成桐說,美國學生玩奧數,多數不存功利之心,奧數獎牌對考學校亦沒有用。相反,中國學生和家長,卻將學奧數視為培養奧林匹克運動員一樣,為獲獎而花盡時間。於是,糟糕了。首先,學生能解決非一流數學家提出、而且很偏的問題,沒甚麼了不起;更不濟的是,學生習慣解決別人的問題,卻不能自己發現問題然後去解決,而數學研究最重視的,卻是發現問題。
丘成桐熱愛數學,但這番話,特別是他提到的「失去發現問題能力」,不知道有幾多人能聽得懂?
可能有些父母認為,只要習奧數拿到幾個獎,藉此獲名校取錄,這就夠了。
正如,即使孩子對音樂興趣不大,只要是能早早考個八級鋼琴來考學校;上畫班不必理會小朋友是否只是依樣畫葫蘆,只要能畫出似模似樣的作品。反正,培養孩子做iBanker,比當數學家、音樂家或者畫家更好。所以,學數、學樂器、學畫只是鋪路的工具罷了。
興趣只是升學工具,難怪很多學生入了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再沒有甚麼目標、對很多事似乎也沒有興趣。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email protected] 

蘇菲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16/18167008

TOP

http://www.epochtimes.com/b5/5/3/31/n873079.htm
國際數學大師稱“奧數”扼殺中國天才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5-4-20 22:49 編輯 ]

TOP

香港人中學的數,應該英文為 CALCULATION,而 MATHEMATICS 是思維方式。
例如甚麼數學遊戲,只是背公式,包括奧數,非常 mooncake。
技巧可以用錢買,
但體能一定要自已練,
質量一定就要靠克苦。

TOP

數學家講嘅就無人聽,一個刷鞋人將乒乓球和賭毒相提並論就大把刷鞋仔支持

TOP

同時做到吾會「失去發現問題能力」,應該可以玩吓。

TOP

可賺錢的數學吸引些
<-->
.

TOP

又用另一個角度去睇,我認為操題是有存在價值的。
第一,操題可以加強小朋友對課題及知識的掌握,正所謂熟能生巧
第二,操題可訓練小朋友的紀律性

但問題是,操多少題才算合理呢?  操得多會成效大嗎?  
是不是每一個學生要操的題量相同,而得到的效果相同呢?

好似SUKI爸所講, 不要走火入魔。同時,操題之前, 亦要知道小朋友的能力及需要

TOP

同意, 同意. 操題是有存在價值的.
有時真覺得(部份)學校, 太標榜高層次思維, 反而忽略左操練基本功.
引用:
原帖由 kei 於 2015-4-21 10:48 發表
又用另一個角度去睇,我認為操題是有存在價值的。
第一,操題可以加強小朋友對課題及知識的掌握,正所謂熟能生巧
第二,操題可訓練小朋友的紀律性

但問題是,操多少題才算合理呢?  操得多會成效大嗎?  
是不是 ...

TOP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3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对国内高中生“全民奥数运动”的抨击。这已不是丘成桐先生第一次对国内奥数成风现象提出批评。但是,他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奥数崇拜”的鼓噪声中,而不大为公众所知。
  奥数尖子等于天才,奥数尖子等于优生———这种评判标准,在学校和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在全社会形成了“奥数崇拜”的浓厚氛围。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学不学奥数、奥数学得怎样作为培养孩子、评判孩子的一个重要标杆。
  我的母校就是以培养出国际奥数金牌得主为最大骄傲。百年校庆时,在校生校友以崇拜的口吻“特别要介绍一下”母校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国际奥数金牌得主,而对于其他那些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校友则一带而过。面对我的不解,解说者理直气壮地说:“他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我有些不客气地指出这种介绍是不合适的。我的内心为这位小姑娘感到几分悲哀:她和她同学的人才观被扭曲了。
  奥数是什么?奥数金牌得主有多牛?去年12月,丘成桐率领的华裔数学家访问团与珠三角地区中学的数学尖子曾有过一次对话。
  “奥数即使得金奖,也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不代表就有研究能力。数学是做研究,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先生直言不讳,“曾有几个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得过奥数金奖,到我这里来,结果学问狭窄,考试还行,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中科院院士石钟慈、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侯一钊教授等著名数学家更是直指要害:“(奥数)比赛侧重的都是技巧性问题,那只是会‘变戏法’的数学而已,失去了真正的数学那种纯粹的美。”“奥数只是在训练技巧,失去了数学应有的创造能力的培养。”http://www.douban.com/note/67337257/

TOP

引用:
原帖由 Suki 於 2015-4-21 11:05 發表
個人估計:

小朋友課外活動之中,奧數產業相信是最賺錢的,每次初賽估計有萬幾至2萬個小學生參加!

初賽免費,晉級賽、決賽、總決賽收好貴,再加上為各個賽事開特訓班,計埋條數,整個產業每年最少過一億!!
(采访录)

在刚刚结束的第4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总分235分的成绩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这一消息使得原本已经有所降温的“奥数热”再度升温,也使此前曾多次对国内奥数补习热现象提出批评的数学家丘成桐先生甚为忧虑。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叫停了数学奥校的培训课程,但是很快换了个名字,换了个地点一些培训班又开始了您听说吗?

丘成桐:我批评奥数的问题影响到很多人赚钱的一个途径。

记者:有没有人对你有意见。

丘成桐:我想一定很多,不过我个人的利益的关系在里边,我开始讲的我晓得会接触到很多人利益的问题,所以我一定受到很多攻击,可是我觉得是整个国家的问题,我觉得我受不受人攻击可能是一个,他当然希望我不要讲。

事实上,早在2003年,丘成桐先生就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无法成就数学大国的梦想”“奥数培训打击并遏制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对此,丘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令人惋惜的经历。

记者:您为什么会反对数学奥林匹克学校培训这样的方式?

丘成桐:我考过一般中学生他们是很高分的,他们除了做题目以外其他什么东西不要讲不懂,不能讲不懂就是没有兴趣,完全没有兴趣,因此他们学到的是很假的一个小的部分,遇到其他实际上题目他们会很彷徨。真正数学的目标,是发现深的题目,去将深的题目解决,而做所谓汪洋里边的题目,基本上都是人家提出来的。

记者:他们完全为了围绕这个考试的要求在决定自己学什么,在这些题目的您看过吗,您做过吗?

丘成桐:我不一定做得出来,就是很狭窄方向的题目,可能钻牛角尖钻的很厉害,我不见得考的出来。

记者:您都不一定能做的上来?

丘成桐:我不一定能够考的出来,但我最后能做得出来,可是我不见得就说做它两遍一下子一看就做出来。

记者:这说明什么?

丘成桐:说明它是钻牛角尖,不是真真正正对数学有很大深度的了解,他们这个奥运数学的训练对基本数学的贡献并不大。

记者:我还想问一个关于奥校的问题,毕竟多做题目对喜欢数学的孩子是有好好处的,您觉得做奥校的题目会打击好奇心,遏制他的好奇心这是为什么?

丘成桐:一个孩子他花很多工夫去做,做最后他觉得很烦没有兴趣了,这个小孩子全部给他打掉了,他看得望而生厌,就是看到很不好,我不想再看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奥赛的孩子拿了金牌了很大的荣耀,一下子已经衣锦荣归就是这个全校全社会拍掌,他们前途很可悲,因为他们压力这么大以后谁能够保持学习而不受到这个压力的影响这种小孩子很少,我举个例子给你出来我有一个博士后,发了疯,事情是这样子,我发觉他从小就没有朋友,谁都不跟交流,我很害怕很多很早成名的小孩遇到的同样困难,他们变成社会上一个特殊分子,很年轻,还没有受到真真正正的成熟,而得到社会上很大的荣誉,这会对他们不是很好的事情。

解说三: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主任的丘成桐曾师从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27岁的丘成桐完成了卡拉比猜想的证明,这一成就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83年,34岁的丘成桐荣获世界数学领域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至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华人。

记者:您对数学的兴趣和喜欢,好像是从青年的时期甚至少年时期就确定了。

丘成桐:对。

记者:您在刚刚入门的时候有没有像现在的孩子这样面对汪洋的题海在里面挣扎?

丘成桐:我从中学开始就做题目,一路做到研究生我都做题目,题目是觉得重要的,因为你不做题目,觉得你工具也好,你的想法做好也好,没有办法做题目就废话,所以题目是决定要做的可是题目不是总结,题目是帮忙你去考虑,帮忙你使得你晓得你学的工具真正是怎么意思,

解说四:除了数学领域的研究之外,丘成桐的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他精通《史记》,擅长用古文写作,在丘成桐看来,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数学修养,因此,对于那些身处奥数培训热当中的孩子们,他给出了一个独特的建议。

记者:您曾经说与其让孩子们做那些没有的题目还不如多找几本数学大师的传记来看一看,这是为什么?

丘成桐:你看看数学家,数学大师他走过的路,你从里面慢慢了解一个学家是怎么想问题的,这样子等于你念大学数学的传记的时候,你这样数学提升到到里边去,数学的真髓就找到了,因为很多事情大数学家的创造,他们创造的过程就看得出来这整个数学的内容在哪里,

解说五:如今,丘成桐频繁往返于美国、香港和祖国大陆之间,除了专业研究之外,丘成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发展祖国数学事业上。而对诸如奥数培训热等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正是他关注祖国内地数学事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记者:作为某一个领域的专长家,是不是也可以就说我只做不说关起门来搞学问,对社会的问题不加评价。

丘成桐:我从小长大的家庭是对中国这个民族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责任感的,我不知道会做到这个地方,除了对数学的贡献兴趣以外,我最大的志愿是期望能够替中国做些事,做不做成功,我没法讲我是尽了自己的心力,我觉得我对我的国家有这个义务,我只尽我的义务而已。 http://www.douban.com/note/67337257/

TOP

先不談奧數能不能訓練數學家,誰人說過家長都希望子女成數學家?

至少,我們知道有不少數學精英都是由數學比賽或奧數引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熱誠,從而利用學習過的數學思維發展更高階的數學。

但我也很反對家長盲目地強逼子女學習奧數,要先以子女的興趣為依歸。

TOP

12粒波子,裡面有一粒係輕左或重左,一個天秤,如何稱三次就知那一粒,同埋會知埋輕左定重左。
http://hkttf.com/viewthread.php?tid=74322
好奇問吓,以上呢題是否奧數,這提的解題法很像中學的附加數,還有應用價值。

[ 本帖最後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5-4-21 11:36 編輯 ]

TOP

我估個答案是television, 不過同數學有何關係呢?  (當然, 如果我的答案不正確, 問題當然不成立吧)

TOP

香港人教 1+1=2; 外國人教 1加1點解會係2,唔係等如1。
技巧可以用錢買,
但體能一定要自已練,
質量一定就要靠克苦。

TOP

引用:
原帖由 獨孤 於 2015-4-21 12:30 發表
... Cosmos。好正。唔知大家有無睇呢?
http://www.astrolink.hk/starlog/?p=1341
《探索宇宙》(Cosmos: a space time odessey)雜談

TOP

分数低并非老师们不优秀

  “奥数被喻为”数学杂技“,是一种高难度技能,一般人玩不转它。”负责本次体验考试出题和阅卷的佟老师说,这次考试中,下至中学老师,上至大学教师,再往上是从事了几十年数学教育工作的退休老师,他们的成绩均未超过60分,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老师不优秀。奥数作为发现和选拔数学精英的一种“小众”方式,不是人人都适应。世界数学大师安德烈奥昆科夫到南京大学访问时,也曾被中国小学生的一道奥数题现场难倒,难道因此就说他不是数学大师?“因为分科不同,因为所处教学阶段的不同,无论考多少分都能理解。”佟老师说。
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 ... 110302_582653.shtml

TOP

70%孩子不适合学奥数

  马俊华说,在学奥数的孩子里,大约有30%的孩子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困难和心理上的困扰,这部分学习在中上游的孩子通过学习可达到基本掌握的水平,“剩下的70%都是在”陪太子读书“”,马俊华形象地比喻说:“这些孩子本身在学校学数学就不是很轻松,再学奥数,孩子只会感到自己笨,觉得在数学上自己无能,甚至会影响在学校的学习!丧失对数学的信心!”

  马俊华说,在不讨厌奥数的前提下,这部分孩子如果报了班,一周上一次奥数课,基本上就是边学边忘,没有效果,奥数不能用在学校学数学的方法去学,学校的教材是渐进的,跳跃性不大,而奥数课上有的例题,在思路上没有迁移性,一堂课密度大、坡度陡、难点集中,一般的孩子很难做到当堂消化,如果不及时巩固和训练,只能是“夹生饭”,边学边忘,“孩子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高额学费,最终可能一无所获。”马俊华说。“与其如此,家长倒不如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合理的定位和预期,让他适合天性地发展,及时发现孩子的智能优势,在扬长的基础上避短”,马俊华给出了中肯的建议。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 ... 0302_582653_2.shtml

TOP

獨孤,雖然我們不認,我支持你的睇法。我非常同意丘教授的看法,浩軒和詠彤從未接觸過奧數。但對數學非常有興趣,他們小時候我給他們一些印度的趣味數學速算方法。
例如:

25×25=2×(2+1)25=625

55×55=5×(5+1)25=3025

75×75=7×(7+1)25=5625

小學生時的他們覺得很神奇,因為和老師教的計算方法不同,但答案可以一樣
最重要是告訴他們學算術和數學的原因和分別,數學是理論科學的基礎,也是科學的語言,例如量子力學,這些都是人類希望可以解釋我們身處的世界的種種現象。我們一家都非常喜歡看明珠台星期三的Cosmos和之前的霍金時間簡史。 對中小學生來說,Maths和Physics我覺得都是很好的基礎邏輯思考訓練,到了大學做research或Post Doct 很多時都是一些比較深層次的哲學問題。 我個人就不太喜歡機械式操數,因為對創新思維有影響。 Sorry, just my two cents.
其實各家長都有自己的不同方法去培育他們的孩子,無話絕對的,以上只是個人分享一下。

[ 本帖最後由 HoHin 於 2015-4-21 18:48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HoHin 於 2015-4-21 18:03 發表
我同意丘教授的看法,浩軒和詠彤從未接觸過奧數。但對數學非常有興趣,他們小時候我給他們一些印度的趣味數學速算方法。
例如



25×25=2×(2+1)25=625

55×55=5×(5+1)25=3025

75×75=7×(7+1)25=5625
...
諗起小時候見過的速算法,好像也有公式[背]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samson2012717 於 2015-4-21 18:46 發表


諗起小時候見過的速算法,好像也有公式[背]的?
係呀,我細個就好喜歡找出那些公式背後的理論,然後用我部AppleII E的Basic程式來處理,部機自己替人補習賺錢買零件裝坎的。例如西歷的某天是星期幾,我現在都時常跟浩軒詠彤分享,我們以前無互聯網,找答案比現在難很多,要時常去圖書館。現在的一代不同了。所以我和我老朋友Charles Mok都非常支持創新。

[ 本帖最後由 HoHin 於 2015-4-21 19:02 編輯 ]

TOP

 48 123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