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建日報|發布時間:2015年03月27日 08:10
在中國,有這樣一種運動項目。它有著扎實的群眾基礎,很多人都能煞有介事地來上幾招;它是電視轉播的寵兒,在中央五套每年的轉播時段上總與大熱的足球、籃球不相上下;它打造了一個號稱“中國NBA”的聯賽,集中了當今世界最優秀的運動員,讓歐洲五大足球職業聯賽都望塵莫及。
這項運動就是國球——乒乓球,這個聯賽就是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那麼問題來了,成為乒超聯賽的冠名商,得花多少錢?
答案是,這個集中了高品質優質資源,並代表當今世界最高乒乓球水平的職業聯賽,還在苦等合作伙伴的出現。
18日,中國乒協將聯賽的冠名贊助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台上線招商,成為國家體育總局下屬首個將核心賽事資源公開掛牌交易的協會。盡管“第一個吃螃蟹”的乒協將聯賽描繪成“中國競技體育最優質的資產”,然後,一個星期過去後,面對仍無買家出價、議價的“最優質資產”,國球難免尷尬。
資料顯示,剛剛落幕的CBA聯賽的贊助合同是“5000萬元裝備+2.5億元現金”,2015賽季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冠名費用高達1.5億元,而乒超聯賽總代理方案標價只是區區的3000萬元。這筆錢只是今年中超國內球員於大寶轉會身價的五分之三。
多年來,乒超確實提高了中國明星球員的收入,令他們既能在國家隊的體制內“吃皇糧”,又能在市場裡“拿紅包”。乒羽中心為明星球員制定了收入標准,以奧運冠軍馬龍為例,他的級別是特級選手,乒超保底年薪50萬元,每打一場球就有1萬元出場費,獲勝有3.5萬元獎金,常規賽打完17輪,馬龍的聯賽收入已有139.5萬元,這還不包括他征戰總決賽的收入。
在運動員盆滿缽滿的同時,俱樂部的經營卻舉步維艱。俱樂部每年花掉高額的轉會費和年薪,得到的只是國手們3個月的使用權。在這種情況下,球員很難全力配合俱樂部的市場推廣和公益活動。
在歐美成熟的職業聯賽中,球隊冠名、球衣廣告、球場廣告、門票收入、球員肖像權等都是俱樂部的主要收益,但在乒超聯賽,球員肖像權歸中國乒協所有,位置最好、能被電視轉播覆蓋的大多數場內廣告板也歸中國乒協。沒有權益,連維持經營都困難,哪家俱樂部還能深入進行市場推廣?
如此窮困的聯賽卻養著一群動輒年薪百萬的運動員,這就是乒超聯賽的現狀。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乒協此舉是一次被動局面下的主動求變。被動,是自詡“職業化”多年的乒超聯賽在市場考驗下暴露出的種種“不職業”;主動,則是問價於市場,問需於市場,這需要的是非一般的勇氣。
其實,乒乓球所面臨的困境,也是羽毛球、跳水、體操等金牌團隊共同的境遇。無論最終的招商結果是溢價還是流拍,乒超聯賽“吃螃蟹”的嘗試無疑都值得期待和期許。而乒超聯賽的轉身,也將為那些打著“職業化”標簽自娛自樂的羽超聯賽、跳水聯賽甚至排球聯賽,做出一些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