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小球變大球 小國變大國

小球變大球 小國變大國

【明報專訊】乒乓球體積細小,是國人眼中的「小球」。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以來,從容國團到王皓,這顆小球不但創造中國體壇多個第一次,還以特殊的「乒乓外交」見證中美建交等政治大事。時至今日,中國乒乓球隊的獨大局面讓乒乓球地位儼如「國球」,乒乓球「由小球變國球」也與中國「從小國變大國」的發展相輝映。

中國乒乓球輝煌史第一頁,可說是由香港人書寫。新中國建國初期,體育發展水平較落後,雖有舉重好手陳鏡開及跳高女將鄭鳳榮打破世界紀錄,但未嘗出現世界冠軍。1959年,22歲的容國團創造歷史,在德國舉行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封王,成為中國首個世界冠軍。容國團生於香港,在1957年才到廣州體育學院學習,翌年奪得全國賽冠軍,其後在同樣來自香港的傅其芳帶領下在世界賽稱雄。

現任香港乒乓總會會長兼國際乒聯主席顧問理事會會員余潤興,當年與容國團亦敵亦友,見證新中國與乒乓球的成長,他回憶:「從容國團為中國拿到第一個世界冠軍,漸漸表現出新中國對體育的重視。70年代的『乒乓外交』,更是中國打開與世界的大門的關鍵。」

余潤興口中的「乒乓外交」,令乒乓球這項「國技」的地位超越體育範疇,標誌中國在世界舞台的突破。1961年於北京舉行的第26屆世界兵乓球賽,是新中國首次主辦大型國際賽事。在該屆開始世界冠軍「三連霸(1961-65)」、為中國永久保留獎盃的莊則棟,其傳奇經歷堪稱當時內地政治形勢的縮影。1940年出生的莊則棟是「乒乓外交」的代表人物。1971年國乒到日本參加世界賽,美國選手科恩(Glenn Cowan)上錯中國隊巴。經過10分鐘死寂後,莊則棟主動上前與科恩握手寒暄,並贈送杭州織錦留念,成為1949年後中美運動員首次接觸。同年4月3日毛澤東邀請美國隊訪華,美國隊在一周後抵達北京,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批獲准進入境內的美國人,並獲總理周恩來接見。

中國首世界冠軍文革不堪受辱自殺

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20年來互不往來的局面,成為一年後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達至中美和解的契機。「『乒乓外交』讓外界認識中國,亦開拓中國的視野。當年的環境很艱苦,我們這一代球員打球沒有獎金,只想著為國爭光去比賽,希望得到國民認同。乒乓球能超越體育範疇成為外交橋樑,能推動中國的政治發展,非常難得。」余潤興說。

可惜風光背後,中國從1966年起陷入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改寫容國團和莊則棟的命運。容國團因其香港人身分,慘遭紅衛兵批鬥及毒打,在1968年不堪受辱自殺身亡。莊則棟在文革後期被「四人幫」重用,在1974至76年擔任國家體委主任,但四人幫被清算後,莊則棟遭隔離審查4年,還下放至山西教小孩子打球,從此亦背負罵名。

直至鄧小平在1979年落實改革開放,乒乓球手葛新愛同年在世界賽女單封后,展開中國隊在世界乒壇的壟斷局面,「中國慢慢強大,投放在體育的資源便更多,乒乓球之興盛,同時代表中國的改革開放。」余潤興說。在之後的16屆世界賽中,中國15次包辦女單及女雙冠軍,奠定乒乓球的「國球」地位。

近年中國幾乎包辦世界賽及奧運冠軍,偶有外國球手稱王封后,便即時成為大新聞。中國長期獨大局面令乒乓球競爭程度大減,連內地觀眾亦感厭倦,乒乓球直播收視率下跌,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多番強調,中國獨大將窒礙乒乓運動的發展。有見及此,國乒近年推行「養狼計劃」,主動派教練出國或邀請其他球隊到中國練習,希望把對手培育成「狼」,提升整個乒壇的水平。身兼國際乒聯青少年發展委員會主席的香港乒總主席余國樑直言,推動乒乓發展是中國的義務;2004年雅典奧運為香港摘下男雙銀牌的「乒乓孖寶」高禮澤亦指:「體育就是競技,欠缺競爭或會危及乒乓球在奧運的地位。事實上,其他球隊在未來8至10年難以追趕中國,中國近年亦積極與對手交流,這對乒乓的發展是好事。」

中國獨大乒乓面臨淘汰

對於中國雄霸乒壇,90年代名將、現任中國男隊主教練劉國梁接受本報長途電話專訪時,坦言是多代人的努力:「中國乒乓球成功,除了這項運動適合身手較靈活的中國人外,還是一代一代國家隊的努力,把這項運動往下傳。」雖然中國乒乓球代代相傳,但隨著30年改革開放及國家一孩政策,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一代「80後」的思想觀念及行為與上一輩大為不同,國家隊男單「四小龍」王皓、陳杞、邱貽可及郝帥,當中陳杞及邱貽可俱曾出現紀律問題,男隊仍要靠馬琳及王勵勤等老將支撐。劉國梁坦言,「80後」的行為舉止和他們那一代差距甚大:「60、70年代出生的球員思想紀律相差不大,80年代可算是分水嶺。由於經濟條件、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改變太大,新一代的價值觀與以往大為不同,更有自信,行為也比較自我。」劉國梁稱新一代國家隊在入隊後會加強集體教育,培育球員的愛國思想及團隊精神,務求將中國乒乓球優勢薪火相傳。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