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粒仔容錯很低,配置少少不同個人感覺影響很大.好像也有很多誤區.
轉一段小弟覺得很好的綱上精華:
改大球後,許多顆粒膠皮愛好者的觀念還停留在小球時代。
會想用硬質薄七夾打顆粒膠皮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推薦你用薄七夾的人應該也是老一代的舊觀念。
硬薄七夾的代表作Avalox P700 or Stiga CL配短顆粒打大球都會有打滑下墜的感覺。
原因是大球較重且軟,瞬間反彈力道較小球弱。
硬拍包覆性不佳,回球彈道弧線下降,很容易掛網。
可以預測為了安全回球,使用硬薄七夾拍者,變成要亮板,拉高擊球弧線。
但這麼一來,短顆粒原來的優勢就蕩然無存。
你的回球就都是速度慢、彈道高的不轉球,不被巴好玩才怪。
李佳薇早期的打法兇狠強勢,幾乎都是向下扣殺的威力打法。
但近來賽事影片中看到的,都是亮板上抬的過渡球。
各家桌球用具廠的因應之道,一是減低海綿硬度提高持球力,二是偷偷降低拍身硬度。
以Avalox為例,第一代到第三代的P700拍身越來越軟,拍重也越來越輕。
但是打大球時其擊球力道確越來越強。奇怪吧!
BTY也是出了一堆舊作名拍的light版,就是這個原因。
顆粒膠皮(含長、中、短顆)的打法在大球時代日漸凋零,主要就是球具選擇概念錯誤。
楊穎、劉國樑都打Stiga CL,為何淡出舞台,高軍(Matsushita Pro Model) 、何志文(Joola wing fast CS),
這些更老的一等一短顆高手,隨著用具改變,卻仍活躍於世界乒壇。
大球時代顆粒膠皮的球拍選擇,可能要從硬、彈的舊觀念轉為軟、彈的新觀念。
以上是小弟幾經思索實驗得出的猜測。不一定對,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