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123
發新話題
打印

[綜合技術] 【深度剖析】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要訣(交流正在進行中)

本主題由 (=^x^=) 於 2023-10-31 04:20 下沉

【深度剖析】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要訣(交流正在進行中)

反手台內擰拉技術要訣

   
      

熊志超


作者按:本帖作者有較高的乒乓球技術及豐富的教學訓練經驗,對“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教學和訓練有深刻的認識,本帖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內容和成果,現已形成系統性論述了;是目前乒乓技術比較前沿的討論帖。在此基礎上,作者撰寫成“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教學與訓練探討 ”學術論文,現已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體育學刊》2015年第2期上。http://www.chinatyxk.com/editer/doc/2015471646457967.pdf
對渴望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愛好者是篇值得信賴的參考資料,值得花時間看完全帖。

   現在專業女線(包括國乒女線)大都是立起板來擰,是科貝爾式擰拉,拉出來的品質不高,比較落後。這是因為立起板來擰主要利用旋轉軸原理摩擦球的側面,這個位置旋轉最弱容易上手,但擰拉出來的旋轉也較弱,擰拉方式與效果成正比。      
  專業男線側不同,是王皓式擰拉。板型是橫的,以前沖式擰拉;拉出來的品質很高,不論技術難度、技術品質、技術的先進性前者都是無法與後者比試的,我們在觀賞王皓台內擰拉下旋球時,發現他的球拍角度前傾去擰拉下旋球,手腕向內彎曲很大;揮拍運行軌跡較長(有半個圓的周長),拉球技術是通過手腕先屈後伸的動作摩擦球的正中偏上部,揮拍方向由後向前。根據物理學原理v=r•ω(線速度=半徑×角速度)可知,乒乓球在旋轉的過程中,離旋轉軸越遠的部位旋轉越強(線速度越快);反之,離旋轉軸越近的部位旋轉越弱(線速度越慢)。由於“王皓式” 拉球技術是摩擦球正中偏上部,是離旋轉軸最遠的部位,所以旋轉是最強的,也是最難的。當拉到對面台時,這種強強對抗的結果是品質必然更強(對方常常吃轉出界),因為板形前傾向前發力必需要有強烈的旋轉來克服強烈的下旋,所以王皓式的擰拉技術是打法越難,產生的品質就越高。擰拉方式與效果同樣成正比。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專業女線有人使用王皓式擰拉,個人認為這與專業女線一開始學就取易不取難有關,一旦學會了科貝爾式就不容易改了,所以我認為新人應該從小就要開始學王皓式擰拉,這是目前最先進的台內擰拉技術,也代表了當今世界乒壇的發展趨勢,是大勢所趨。要學擰拉技術就學王皓式台內擰拉。本教練認為專業女線完全能做到王皓式擰拉,國乒不是提倡女子技術男性化嗎?膽量不夠大如何體現出這一優勢來呢?本教練做過實驗教了不少男業餘愛好者,一堂課就能擰拉了,最近嘗試教一位女弟子學王皓式擰拉,效果也不錯。歡迎有志學習王皓式擰拉者踴躍跟帖。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4-11 12:05 編輯 ]

TOP

反手台内拧拉技术要诀

我寫這個帖的目的就是要推廣台內擰,讓業餘愛好者也能掌握此技術。王皓式台內擰拉是目前最先進的台內擰拉技術,也代表了當今世界乒壇的發展趨勢,是大勢所趨。要學擰拉技術就學王皓式台內擰拉,雖然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難度較大,但並不是難到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半路出家者都很渴望學會此項技術,然而他們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得到專業人士的現場指導,難以找到入門之路。有見及此,筆者把自己多年來對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教學與訓練中的難點、重點詳盡地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並通過有針對性的技術和心理訓練處方加以強化訓練,冀求讓廣大的乒乓球愛好者也能掌握到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接下來我會回帖的形式把難點、重點詳盡地進行了分析。歡迎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下篇:半路出家者對板型壓得較前傾(與桌面平行)不理解、有疑慮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5 13:19 編輯 ]

TOP

筆者在以往的教學與訓練中,發現半路出家者對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存在不少困難。今天我將深度剖析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三個難點和兩個要點。

難點一
   半路出家者對板型壓得較前傾(與桌面平行)不理解、有疑慮,他們以自己一知半解的理解認為這樣前傾的板型不壓在球頂上才怪呢?能把下旋球擰拉過網嗎?所以他們的球拍一碰球就往上,這樣的話,板型前傾本應向前的力量被分成兩個方向的力,一個向前,另一個向上,導致力量不集中而失誤頻頻。說老實話,當初我研究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時候也出現過像你們那樣的疑慮和不理解,反復看視頻也不得要領。後來被我發現了秘密所在,那就是連續的攝影圖片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其實,當你向內彎曲到極限的板型往前擰拉過程中板型會有些許自然下垂,當碰到球時,王皓的板型已形成前傾35至45度左右(拍與球接觸的部位剛好在球的中上部),因此你不必擔心球拍壓得太前傾去擰拉會令球下網。解決了這個心中疑慮很重要,一下子提高了你的自信心。接下來將會遇到第二個難題。

下篇:半路出家者對“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及肘關節向外到極限”的擰拉技法不習慣

TOP

主板:水谷ST 正手:omega4 asia  反手:t64
         Viscaria 正手omega4asia 反手:t64

TOP

thx for sharing.  有片就更好啦.
板:Timo Boll ALC FL
膠: FH: ELS; BH: R7S
喜歡: 多板數來回

TOP

希望可以看到類似濕父在《全民學乒乓》的教學片,一面示範同時加上詳細説明。

TOP

多謝分享!
昨天己逝,明天是謎,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TOP

引用:
原帖由 KSLiu 於 2015-2-6 00:04 發表
希望可以看到類似濕父在《全民學乒乓》的教學片,一面示範同時加上詳細説明。
呢個系列教學片好正
板:Timo Boll ALC FL
膠: FH: ELS; BH: R7S
喜歡: 多板數來回

TOP

難點二

半路出家者對“手腕向內彎曲至極限及肘關節向外到極限”的擰拉技法不習慣。手腕常常沒向內彎曲就急于出手;或者向內彎曲了,但幷不是在彎曲狀態下向前發力擰,而是手腕回復到了沒彎曲時的狀况下去擰,這等于沒做手腕向內彎曲和肘關節向外的動作。前者失去了手腕向內彎曲積蓄力量和增加揮拍運行軌迹使球拍充分摩擦球體的重要作用,後者沒能充分運用到大臂,把强大的力量傳遞到手腕,而這正是産生爆發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那麽,爲什麽半路出家者會出現這種情况呢?受習慣勢力的影響。過去從來沒有使用過手腕向內彎曲及肘關節向外的動作(新動作),舊的原來的打球動作(不向內彎曲手腕及肘關節沒向外的動作)會干擾新動作,心理學叫技能負遷移。這就是半路出家乒乓球運動員遇到技能負遷移對學習新技術的干擾效應。這是運動員很難自己解决的難題,必須在教練員指導下用科學的方法和訓練手段加以解决。
下篇:結合專項運動的心理技能訓練方法:

TOP

結合專項運動的心理技能訓練方法:
     筆者建議讓運動員學習心理訓練與技術訓練相結合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同時加快實現完成新技術的學習。比如以表像演練方法設計“心、技動作程序”來加强運動員的內在注意力。
     心、技結合動作程序是利用“第二信號系統”(語言)來集中內在注意力的訓練方法,讓你不受雜念所擾,是心靈方面的專注。在提升專項運動的內在注意力時,可以想像動作程序:運動員在遇台內短球或半出檯球時,心裏反復默念幷將心神集中在動作細節上,即“手腕向內彎曲及肘關節向外到極限”才能發力擰。這個環節做好了,後面的擰拉就有保障了(這是內在注意力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在擰拉前默念此程序來提高內在注意力,從而達到抗干擾的目的。接下來將會遇到第三個難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7 07:05 編輯 ]

TOP

難點三
教練員必須讓運動員充分認識到“每一個運動技能的形成都是一個建立神經聯繫的過程,而且新的技能的神經聯繫要超過舊的技能需時漫長且困難”〔1〕;讓他們多瞭解技能負遷移現像是屬於正常現象,在學習新技術當中是不可避免的,要有接受困難的思想準備。筆者總結出“學好新技術克服技能負遷移必須經過4個階段。A.初始階段,學習新技能,但受技能負遷移干擾多;B.基本掌握新技能階段,仍受技能負遷移干擾;C.熟練階段,基本不受技能負遷移干擾,但關鍵球或緊張狀態時可能還會受干擾;D.成熟階段,新技能熟練程度遠超原技術,不受負遷移干擾,達到收放自如,習慣成自然,新技能動力定型完全建立。“新技能的動力定型一旦達到了自動化程度,就標誌著他的運動技能已經形成。”〔2〕這時大功告成,完全掌握新技術,形成新的克敵制勝的絕招。在A與B階段不適宜參加重要比賽,C階段還可能會輸球,D.階段充分發揮新技術優勢,達到一個新的水準。
下篇:要点一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8 09:20 編輯 ]

TOP

要點一
業餘愛好者常常忽略了步法。腳要配合手上的功夫,即擰前腳要入台,才能支撐手上的發力。

要點二
擊球點的掌握非常重要,你不能看到球彈起到高點才入台擰,這時已經晚了。半路出家者常常沒有盯球意識,缺乏這種外在注意力的訓練;還要做好擰拉預備動作,右肩向前探出,肘關節朝外至極限,並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手腕也向內彎曲到極限,待球一彈起到高點馬上擰拉才是正確的方法。(未完待續)

TOP

有網友問我直板台內擰與橫板有什麼不同?
      技術細節直拍與橫拍基本一樣的,王皓式擰拉範指橫向擰拉當然包含張繼科式的橫板擰拉。之所以稱王皓式擰拉,是因為王皓式台內擰拉雖然是在科貝爾式台內擰拉技術之後發展起來的,但王皓率先把這項技術發揚光大成為以橫向前沖式擰拉;比科貝爾式台內擰拉技術(板形是立的加轉式擰拉)前進了一大步。不論技術難度、技術品質、技術的先進性科貝爾都是無法與王皓比試的,王皓強化了反手台內擰拉技術,並在比賽中的接發球輪大量使用,標誌著擰拉技術的成熟。因此王皓式台內擰拉是目前最先進的台內擰拉技術,也代表了當今世界乒壇的發展趨勢,是大勢所趨。要學擰拉技術就學王皓式台內擰拉,張繼科只是後來才學此技術的。所以以王皓的名義命名此項技術是當之無愧的。

TOP

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訓練處方     
雙打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拉訓練
       任何半路出家運動員在學習新技術期間都必然會受技能負遷移的影響,學習新技術成功與否關鍵是要過技能負遷移關。而內在注意力集中在任務具體的執行過程上是克服甚至消除技能負遷移的有力武器,從而達到抗干擾的目的,才能最終掌握新技術。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大量的訓練,培養運動員的內在注意力和克服技能負遷移,以期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
      訓練要貼近比賽,賽練要高度統一。已經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的運動員不可能馬上就能融入到真正的比賽中去,必須通過教學比賽的過度。雙打接發球搶攻正是訓練反手台內擰拉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因爲雙打不論發球還是接發球其位置是受規則限定在雙方的右半台,這樣接發球擰拉的機會將大大增加,筆者正是利用這一點來達到訓練反手台內擰拉的目的。   
       雙打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拉技術是王皓率先在比賽中使用的,這是一個創新,而且很有用。筆者對此印象深刻,筆者的反手擰拉技術正是在雙打練習及比賽中,以接發球側身反手擰拉獲得提高和教學靈感幷運用此法訓練運動員多年,效果很好。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4 21:52 編輯 ]

TOP

强化台內擰訓練處方---側身位1/2台比賽
       教練員可在訓練中設計一些結合實戰的比賽。實戰訓練法有很多,以下是本教練爲運動員設計的一種有效的訓練處方:例如“側身位1/2台正手得分比賽”,規定在1/2台內進行的比賽有效,遇短下旋球只能擰(搓的話,算輸)、遇半出臺下旋球只能反手擰或側身正手沖(搓的話,算輸)、遇出臺下旋球只能反手或側身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搓的話,算輸),最後得分必須是正手(反手得分不算,需重打)。訓練目的是强化反手各項技術使用率的同時也兼顧了正手幷突顯了正手的殺傷力。(未完待續)

TOP

有人說王皓式擰拉也是側擰。其實不然,從理論上講王皓式擰拉台內球,拍與球接觸位是離旋轉軸最遠的正中篇上部,這是橫握方式决定的。當然操作上有時稍微偏一點球的左側也會有的,但離旋轉軸還是較遠,所以主要還是以强烈的上旋爲主偶爾也會産生一些微弱的側旋。這與科貝爾立起拍來擰是完全不同的,科式拍與球接觸位是旋轉軸即下旋或上旋狀態時球的左側面(以右手爲例),此時擰拉出來的球是帶側旋(靠近旋轉軸是旋轉最弱的,所以容易擰同時側旋也不强)。因爲它改變了原來下旋或上旋狀態時的左右旋轉軸成爲上下旋轉軸,防守時如果板形壓的太低即壓在球的頂部就會下網,許多初學者誤以爲這是對方擰出了下旋球來,實質是不轉球。因爲板壓在球的頂部正好是側旋球産生的上下旋轉軸,此處是旋轉最弱的地方(情形就像有人拉假弧圈即旋轉很弱的球,你一接就下網)。由此可見,直板横向挥拍或橫板橫向挥拍時的手腕是不會擰出下旋球的;科式擰法(球的左侧)也不會擰出下旋(可擰出側上旋)。擰出下旋球不在球的左側而是球的右後側偏下部(以右手爲例),當然握拍一定是立的且手腕要向內轉接近180度,好讓板的背面摩擦到球的右後側偏下部(實際上正手正面發下旋也是摩擦到此處),然後順勢翻腕完成整個擰拉動作。
   總括而言,科式較容易,比較適合半路出家者和初學者。不過學會了科式後再改王式就困難了,大家學前要三思而後行哦。(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3 08:47 編輯 ]

TOP

以橫拍握拍方式,手碗只能扭到板頭向下(扭90度),所以科貝爾式是合適的擰拉。現在女子隊主力球員已是清一色橫拍,所以只能學習科貝爾式。

以直拍握拍方式,手碗才能扭到板頭側向咁大角度(扭180度),所以才有條件學習王皈式擰拉。當你手碗能夠扭180度,你甚至有條件擰出下旋,旋轉變化更大。

TOP

回復 17# 的帖子

王皓式擰拉=張繼科式擰拉,只不過王皓是率先使用橫向前沖式擰拉,張繼科後于王皓使用,所以以王皓命名是當之無愧的。至于你說橫板手碗扭不到像直板咁大角度(扭180度),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個問題,你能把板頭扭90度(指向腹部)就够了。張繼科就是這樣的,他擰出來的球旋轉比王皓的還要轉。你知道爲什麽嗎?因爲橫板是整個手握住球板,其力量肯定比直板用手指握板要大,所以直板擰拉除了靈活之外,還不如橫板强。另外,你說擰出下旋的問題,我認爲橫向前沖式和科貝爾式立向加轉式(球的左邊靠旋轉軸)都擰不到下旋球,擰出下旋球不在球的後面或左側,而是在球的右後側偏下部(以右手爲例),當然握拍一定是立的且手腕要向內轉接近180度,好讓板的背面摩擦到球的右後側偏下部(實際上正手正面發下旋也是摩擦到此處),然後順勢翻腕完成整個擰拉動作。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3 09:13 編輯 ]

TOP

已經掌握王皓式台內擰拉技術者,就要把第二板擰拉與下一板(第四板)及第六板的銜接結合起來練。如反手位台內擰直綫(第二板)銜接正手位正手沖直綫(第四板),如對方還不死回反手位拉中路(第六板)再殺兩大角(第八板);反手位台內擰斜綫(第二板)被對方反拉斜綫(第三板)時,防一板直綫(第四板)轉正手位再沖直綫/斜綫;正手位台內反手擰直綫(第二板)反手位撕斜綫(第四板),再側身沖斜綫(第六板);正手位台內反手擰斜綫(第二板)銜接正手位連續對拉(第四、六、八板)等。這種打好二、四、六板的銜接意識是過去打好二、四板的繼承和發展。是一體化技戰術的體現,應大力提倡。這種練習最好是用多球單練結合單球來完成。(未完待續)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3 09:21 編輯 ]

TOP

有不少網友抱怨業餘有多少能跑到正手用反手擰出質量又能及時還原銜接下一板的?反映出人們對反手擰拉正手位台內短下旋球不理解,以致長期以來該項技術備受質疑。本帖指出反手位側身正手攻為什麼人們能接受,而正手位短台就不能接受反手擰呢? 本教練經過分析和研究找到了支撐反手擰拉正手檯內短下旋球的理據,並在第51屆世乒賽有出色發揮及大量地運用此項技術的張繼科明星效應的推波助瀾下,破除了人們對反手擰拉正手檯內短下旋球是有違常識的錯誤認識,從而使該項技術回歸常識。稍後我將對此進行深度剖析,敬請留意

[ 本帖最後由 h51860 於 2015-2-14 21:55 編輯 ]

TOP

 44 123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