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文接龍 (每人每天最多十次)

本主題由 (=^x^=) 於 2023-10-31 03:36 移動
後來居上
主拍 Taksim   正手 05FX   反手 省狂

副拍 Ma Lin Carbon   正手 M1   反手 M2

TOP

上下其手.......

TOP

手無寸鐵
主拍 Taksim   正手 05FX   反手 省狂

副拍 Ma Lin Carbon   正手 M1   反手 M2

TOP

鐵面無私.........

TOP

私家偵探
主拍 Taksim   正手 05FX   反手 省狂

副拍 Ma Lin Carbon   正手 M1   反手 M2

TOP

探頭探腦.........

TOP

腦震盪
主拍 Taksim   正手 05FX   反手 省狂

副拍 Ma Lin Carbon   正手 M1   反手 M2

TOP

盪氣迴腸...........
新欢:Butterfly 韩 ◎ 柳承敏 RSM G-MAX 10MM (94G) ● Butterfly Tenergy 05 (Red)
新宠:Butterfly 韩 ◎ 金澤洙 KTS 10.5MM (特注 97G) ● Butterfly Tenergy 25 (Red)
旧爱:Butterfly 闪光系列-5 ● Butterfly Tenergy 80 (Red)
旧爱:Butterfly 闪光系列-5 ● Tibhar Evolution MX-P (Red)

TOP

腸枯思竭.........

TOP

竭盡全力
主拍 Taksim   正手 05FX   反手 省狂

副拍 Ma Lin Carbon   正手 M1   反手 M2

TOP

力挽狂瀾........

TOP

欄杆
主拍 Taksim   正手 05FX   反手 省狂

副拍 Ma Lin Carbon   正手 M1   反手 M2

TOP

杆子..........

TOP

10. 子午線
主拍 Taksim   正手 05FX   反手 省狂

副拍 Ma Lin Carbon   正手 M1   反手 M2

TOP

線頭兒......

TOP

(接龍:兒童)

http://hkttf.com/viewthread.php?tid=86721&extra=&page=1

现在回看,都覚得自己系有啲太天真せ太多事了。無惗清楚人人 “喜歡“ 科学的方式不同啊。。。。故事既开始,系 化兄 出咗一篇文: 業餘球迷測試錄像: Stiga Carbonado 290底板打新波

以下喱個帖系節录:
引用:
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03:17 發表

。。。我懷疑Carbonado 290勝在夠爆衝的原因,其實並非純粹是因為含碳量比較高,可能也和重量提高了有關,因為力學告訴大家:力量(Force)=重量(Mass)X加速率(Acceleration)

假設你的體能没有因為球拍重量增加了,而降低了揮動球拍的加速動作,由於你的球拍重量增加了,所以你所發出的打球力量也增加了。

除此之外,也可以採用物體相撞的力學理論去解釋,即是conservation of momentum(動量是守恆不變的): Mass (重量)X Velocity(速度)

M1 X V1 = M2 X V2

球拍的重量是M1,揮拍速度是V1,個波的重量是M2,個波被球拍撞擊後所産生的速度是V2

假設你没有因為球拍重量增加了,而降低了揮拍擊球的速度(V1),個波的重量(M2)是不變的,當球拍重量(M1)增加了,個波被球拍擊打所產生的球速(V2)就增加了。。。
因為 在下 覚得关于物理的部份明显错了。。。
引用: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07:33 發表
F = m a 好似唔系咁解。
引用:
原帖由 Last_Exile 於 2016/12/21 09:44 發表


[quote]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07:33 發表
F = m a 好似唔系咁解。
我猜是 當你揮動正手時, 會有一個CIRCULAR MOTION的作用,

而在該CIRCULAR MOTION的擊球的那一剎那, 則可以看成一個直線的FORCE,

所以F =  m a 可以APPLY落去.

而 MASS的增加, 則可以增加FORCE![/quote]
引用: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09:52 發表


唔似。。。

其実用番常理去解释就夠了,無需要太刻意引用学术公式せ理論。较重的板击出较快的球(只考虑一個因素及假设用者大概能顺利挥动球板)也是大家都能明白及接受的。
引用:
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13 發表

[quote]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09:52 AM 發表


唔似。。。

其実用番常理去解释就夠了,無需要太刻意引用学术公式せ理論。较重的板击出较快的球(只考虑一個因素及假设用者大概能顺利挥 ...
每人的需要不同,你認為常理已可以明白,有些人卻喜歡以科學角度去分析原因。

為何採用較重的球拍可以擊出較快的球呢,這個常理也需要由科學去解釋,這力學方程式 Force (力量)= Mass (重量)X Acceleration(加速率),幫助人類了解力量原來是和重量及加速率有關。

除此之外,也可以採用物體相撞的力學理論去解釋,即是conservation of momentum(動量是守恆不變的): Mass (重量)X Velocity(速度)

M1 X V1 = M2 X V2

球拍的重量是M1,揮拍速度是V1,個波的重量是M2,個波被球拍撞擊後所産生的速度是V2

假設你没有因為球拍重量增加了,而降低了揮拍擊球的速度(V1),個波的重量(M2)是不變的,當球拍重量(M1)增加了,個波被球拍擊打所產生的球速(V2)就增加了。

大家也可以採用相同的力學理論去理解: 為何改用重量比較大的40+mm新波會引致球速慢左?

當你使用舊球拍,球拍重量(M1)及揮動球拍速度(V1)没有改變,但是個波重量(M2)卻增加了,所以令到球速(V2)下降了。

[ 本帖最後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49 編輯 ] [/quote]
引用: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11:37 發表


[quote]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13 發表

每人的需要不同,你認為常理已可以明白,有些人卻喜歡以科學角度去分析原因。

為何採用較重的球拍可以擊出較快的球呢,這個常理也需要由科學去解釋,這力學方程式 Force = Mass X Acceleration,幫助人類了解力 ...
抱歉,要骑刧了。请见谅。

首先是 F = m a。当中的 m 在同一個案例中通常是指 “一個物件“ 的質量(如要在这裡将问题提升到哲理層面恐怕是太跨张了)。F 同 a 也是講述同一物件。如果 m 是指球板的重量,咁 F 就是指应用於球板的力,而非打在球上的力了,事実上击球一刻,球板還有被手握住的力,情況並不简単。a 也是指球板的加速,而非球的加速。

再者此公式中共有三個代数。引用时就要弄清楚该情況中的各因素的因果关系了。。。(其実未完,但也可以暂停)[/quote]
引用: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11:42 發表


[quote]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13 發表

每人的需要不同,你認為常理已可以明白,有些人卻喜歡以科學角度去分析原因。

為何採用較重的球拍可以擊出較快的球呢,這個常理也需要由科學去解釋,這力學方程式 Force (力量)= Mass (重量)X Acceleration ...
另外是动量的问题。

公式一开始就不很妥当了。其実是

m1 u1 + m2 u2 = m1 v1 + m2 v2。

有些时候是可以简化。但看上去就不似是那樣子简化的。Fas 兄可以解释一下吗? [/quote]
引用:
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43 發表

[quote]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11:37 AM 發表


抱歉,要骑刧了。请见谅。

首先是 F = m a。当中的 m 在同一個案例中通常是指 “一個物件“ 的質量(如要在这裡将问题提升到哲理層面恐怕是太跨 ...
Action = Reaction

球拍所發出的力量,當撞擊個波的時候,就是等於個波所受到的力量。

[ 本帖最後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46 編輯 ][/quote]
引用:
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57 發表

[quote]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11:42 AM 發表


另外是动量的问题。

公式一开始就不很妥当了。其実是

m1 u1 + m2 u2 = m1 v1 + m2 v2。

有些时候是可以简化。但看上去就不似是那樣子简化的。F ...
你錯了!

小弟是引用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動量是守恆不變)的力學法則去分析,我沒有引用錯誤的公式。

其實,小弟所引述的乒乓球力學原理,老早已經詳細發表於國內的著名乒乓球雜誌「乒乓世界」,只是你針對小弟,或者閣下的物理學水平所限,所以暫時未能接受而已,你若果仍然有懷疑,敬請翻查這雜誌的相關文章,這文章是中國乒乓球隊聘請了國內的大學去進行乒乓球科學化的硏究,你若果肯虛心受教,相信會對你球技有所幫助。

[ 本帖最後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2:00 編輯 ][/quote]
引用: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12:01 發表


[quote]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43 發表

Action = Reaction

球拍所發出的力量,當撞擊個波的時候,就是等於個波所受到的力量。
首先,这么说法你是把球板擲出去击球,而非握住击球了。

另外。。。其実应该是提出该段讨论的一方把 “板“ 和 “球“ 分开计算的。但 在下 不介意代労:
板: F1 = m1 a1
球: F2 = m2 a2
那么。。。。你想说的应该是 F 大了,所以 a2 也增加。但纯粹引用此公式 (Newton's 2nd law) 並不能说明為什么 m1 大了会导致 F 增加。。。(真的要继续吗?)[/quote]
引用:
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2:02 發表

[quote]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12:01 PM 發表


首先,这么说法你是把球板擲出去击球,而非握住击球了。

另外。。。其実应该是提出该段讨论的一方把 “板“ 和 “球“ 分开计算的 ...
Action = Reaction

即是F1 = F2

球拍所發出的力量,當撞擊個波的時候,就是等於個波所受到的力量。

小弟建議你應該先去查閱「乒乓世界」相關的乒乓球力學研究文章,了解後,才回來繼續討論。


[ 本帖最後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2:08 編輯 ]
[/quote]
引用: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1 12:14 發表


[quote]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11:57 發表

你錯了!

小弟是引用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動量是守恆不變)的力學法則去分析,我沒有引用錯誤的公式。

其實,小弟所引述的乒乓球力學原理,老早已經詳細發表於國內的著名乒乓球雜誌「乒乓世界」,只是 ...
  Fas 兄很不客気啊。首先 在下 要说明自己是没有恶意,现在心情也是轻鬆愉快。在这讨论也不是坚持些什么。只是看心情找個楽子。也是把 Fas 兄看成朋友,开心讨论一下而矣。

在下 不会去看那雜志了。暂时假设 Fas 兄没有记错便可。

基於这假设去看,是该作者错了。其実在体育介,错误引用物理学是很普遍的,因为说実的,物理学真的很艱澁。你说的 “结论“ 大致上都正确,只是引用物理学的解释部份错了。情況就像。。。例如说 “因為 1 + 1 = 3 所以地球是圓的“。。。

真的要继续吗?

在下 的物理学水平。。。不想说些不実际的东西。反正任何人说 1 + 1 = 2 也是对的。不是身份的问题。[/quote]
引用:
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23:40 發表

[quote]
原帖由 閃電俠 於 2016-12-21 03:29 PM 發表
乒乓球球界/運動界,經常有人講物理學(小弟系唔識物理,因為我數學方面系智障 ),但系講完系對大眾理解/學習呢樣運動系無幫助,甚至增加誤解,亦有一d人明明系唔識物理學,又勉強要講到好高級。我只知道,要練波, ...
早期拉弧圈球的動作是以手臂發力為主,後來運用了力學研究,才懂得如何運用全身協調發力。為何現代開始懂得運用腳、腰及臂的協調發力,運動科學提供了最佳打球動作,即是能夠發揮最大發力效率的動作,這是運動科學研究的功勞。很多球員都不知道拉球最佳動作背後的原理,只知道朋友或教練叫佢咁樣做動作,信者得救,若果不幸跟錯朋友或不入流的教練學了不科學化的動作,你沒有辨別能力,只能繼續錯落去。

再者,欠缺力學研究的貢獻,當遇上情況的改變,例如:改球例或器材,將不會情懂得如何在科學化的合理情況下調節動作,發揮最大發力效率。[/quote]
引用: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2 06:42 發表


[quote]原帖由 fastloopattack 於 2016/12/21 23:40 發表

早期拉弧圈球的動作是以手臂發力為主,後來運用了力學研究,才懂得如何運用全身協調發力。為何現代開始懂得運用腳、腰及臂的協調發力,運動科學提供了最佳打球動作,即是能夠發揮最大發力效率的動作,這是運動科學 ...
達摩祖师 自己研究武术。也可以说他运用了当时的科学。但也完全不能与今天的学术裡的科学相比。不要跌入迷信科学的陷阱啊。共勉之。 [/quote]
引用:
原帖由 范少伯 於 2016/12/22 06:52 發表
题外话,其実学習科学本身是一種莫大的楽趣。不要被 “填鸭式教育“せ考试制度 等等 消滅了自己對学習的兴趣。其実高中程度的力学已经算是很了不起,当中也包含了很強的哲理,可惜没太多人能做到為兴趣而学習,结果生记硬背せ一知半解者眾。

其実可以只買 力学 的一册,慢慢読せ反覆思考,会毕生受用啊。才一せ二百塊钱。

(未完成)



[ 本帖最後由 范少伯 於 2017-1-5 09:23 編輯 ]

TOP

童子軍
樊振東ALC 典馳40度 D05 (正反手貼滿連護邊193)
林高遠ALC TD V22extra
奧恰ALC 典馳40度 D05

TOP

軍艦.........
新欢:Butterfly 韩 ◎ 柳承敏 RSM G-MAX 10MM (94G) ● Butterfly Tenergy 05 (Red)
新宠:Butterfly 韩 ◎ 金澤洙 KTS 10.5MM (特注 97G) ● Butterfly Tenergy 25 (Red)
旧爱:Butterfly 闪光系列-5 ● Butterfly Tenergy 80 (Red)
旧爱:Butterfly 闪光系列-5 ● Tibhar Evolution MX-P (Red)

TOP

艦上
<-->
.

TOP

上樑不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