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砌版討論] 球板軟硬

球板軟硬

其實佢講得有冇道理呢
定係呢啲唔可以作準
要視乎底板同膠皮
甚至同一款底板每一塊都有少少分別






“软板硬胶硬板软胶“这个说法局限性很大。最早的正确版本已经在传播中消失了,现在广泛传播的是不完整版。以下内容颠覆大部分器材爱好者既有认知,请做好心理建设,谨慎阅读。、 软板硬胶不走球,硬板软胶不吃球 如果你真的想按照“软板硬胶硬板软胶“这个说法去实践一下,那么你可能会选择这么两套配置,一套是vis配狂飙37柔,一套是stiga eg v2配41蓝省。至少这些器材是符合所谓的通常的“软硬”定性的,37柔比41蓝省度数低,更软。vis由于外置蓝芳碳的加持,刚猛硬挺。 等你真的贴好去试打一下呢,你发现vis配狂飙37柔还不错,速度还不错,不过没啥弧线,稍微用点力回球就压着对面球台底边了。另外一套软板硬胶呢不那么容易失误,不过你抡圆了胳膊去打,球速也不是特别快。稍微减力击球的话,球就下网了。大部分初学者都能打出以上弧线的区别,这些也都是性价比很高的必烧器材,欢迎各位器材爱好者亲自实验并且分享试打体会。 另一套硬板软胶的配置呢,是斯蒂卡纳米碳王9.8配天弓。这套就不建议器材爱好者折腾了,意思不大。我简单描述一下这套配置的手感,球一来就被弹飞了,手上都没怎么反应过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形变的一致性角度来理解。天弓系海绵形变大,纳米碳王形变小,这两者形变程度不匹配,导致海绵形变充分时底板尚未“响应”,这种迟滞感非常要命。就像开大货车一脚油门下去了但是居然没啥动静,但你又得及时收住不然一会儿这车就开始横冲直撞,很难控制。同样的放到软板硬胶配置上,海绵稍微形变一点就触发了底板形变,但是当底板恢复形变吐球时,海绵无法响应底板的喷弹。底板已经duangduang了但是球速没快多少。因为板子的振动被海绵“闷”住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一条经验叫“日桧不能配狂飙",这些结论的确是能得到相互印证的。 因此我们简单地总结软板硬胶和硬板软胶的问题,“软板硬胶不走球”,“硬板软胶不吃球”。这句话是完整版,广大器材爱好者记住这个结论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以讹传讹只传了一半,可能是这句话太长了。 文章的下半部分我们考虑剩下的两种组合,软板软胶和硬板硬胶。 硬板硬胶要发力 典型配置为vis配41蓝国,如果力量足够的话当然非常好。但是狂飙很难适合所有人,有些人的打法就是不太契合狂飙的特性,特别是以灵巧、节奏、速度压制为主要得分手段的新生代球员。我也建议业余爱好者把路线打开,避免太多硬对抗的球,毕竟没有训练量和肌肉力量水平的保证很难打出专业队那种质量的回球。如果力量不够打透海绵,很难保证稳定的裹球感,也很难制造稳定的落台弧线。此时不如退化到硬板软胶。 软板软胶拼实力 “软板软胶”唯一的缺点就是速度稍微有点慢,剩下的都是优点,例如形变大,手感清晰,稳定可控。广大业余爱好者练球的话,用一套较软的配置保证动作质量和上台稳定性其实完全够用了。当然随着器材演进改革,软硬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在2023年,我们认为纯木七夹是比外置纤维板软的。当然小朋友启蒙学球就直接从外置纤维板开始好了,现在的外置纤维球板也没那么贵。年长一些的球友使用外置纤维也更省力一些。 小结 软板硬胶不走球,硬板软胶不吃球,硬板硬胶要发力,软板软胶拼实力。广大业余爱好者可以考虑软板软胶这类配置,建立起良好的手感之后再根据技术水平调整器材。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5318537?utm_id=0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