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綜合技術] 橫拍進攻型打法之我見

本主題由 (=^x^=) 於 2023-10-31 04:20 下沉

橫拍進攻型打法之我見

作  者:蔡振華
  歐洲運動員經過多年的摸索,把旋轉和速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他們的技術特點是:正手弧圈球旋轉強、速度快,而且連續拉衝範圍大,拉出的弧圈球力度大,不易防守;正、反手能進攻,都能拉出高品質的弧圈球,特別是反手拉球速度明顯加快,威脅很大,因此,在發球搶攻的使用上,比較喜歡採用發近網上旋和不轉球,迫使對方不能擺短,用輕挑回接,然後用正、反手快撕挑過來的球;相持能力強,攻防轉換的速度快,反拉弧圈球的意識強,既使你在進攻,只要力量、落點、旋轉稍有減弱,馬上和你形成對拉或反拉,也可由被動轉為相持或主動。但是他們正反手進攻的落點變化不大,基本上是兩條斜線為主,側身有一板直線;正手拉衝下旋底線長球較差,前衝少,高吊多,容易被對方反衝。
  我國橫拍打法,從第40屆世乒賽以前處於陪練地位走到現在以橫拍打法為主、承擔主力任務,經過了比較漫長的道路,在過去的十多屆世乒賽上能夠承擔主力任務的橫拍不是削球,就是怪板和生膠,其中的削球和怪板成績最為突出。但隨著乒乓球規則的修改,必須使用兩面不同顏色的膠皮,因而限制了削球和怪板的發展。生膠打法由於多次參加大賽,都未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也處於自生自滅的境地。第41屆世乒賽我國派出了三員橫拍大將(陳志斌、馬文革、張雷)參賽,結果在第二階段的淘汰賽中輸給了捷克隊。團體賽成績第7,降到了歷史的最低點,人們不禁要問:我國的橫拍打法是否無力與歐洲選手在大賽中抗衡?出路在哪?我個人認為,我國是一個乒乓球強國,我們能培養出出類拔萃的直拍選手,就能培養出出類拔萃的橫拍選手,只要我們根據每個運動員的特點,精心設計,大膽創新,是有能力與歐洲運動員抗衡的。孔令輝、王勵勤在當今世界乒壇所處的地位也證明了這一點。由於世界乒乓球技術不斷發展,我國的傳統直拍快攻打法暴露出許多弱點,要想重新建立領先的優勢還需要大膽創新,花相當大的努力才有可能。
  與此同時,如何培養新一代的橫拍選手也是當務之急的問題。
  一、我國橫拍打法技術上的主要難點
  1、正手弧圈球的殺傷力我國弧圈球運動員正手拉球普遍殺傷力不夠,主要是受我國快攻打法的影響。幾十年來,快攻一直在我國佔據主導地位,整個訓練的指導思想和體系是圍繞快攻進行的,在動作的結構上講究動作小,出手快,不大注意腰、腿間力量的協調。因而我國的弧圈打法運動員適宜近臺作戰,擅長第一、二板的拉衝,一旦形成相持或到了中、遠臺,正手拉球就發揮不出應有的威力,同歐洲、南韓、朝鮮運動員相比,有比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在今後的訓練中,必須高度重視弧圈球打法運動員的動作結構。首先注意動作的舒展性,手臂、腰、腿間的發力一定要協調。同時注意前臂的快速收縮。這是動作發力的關鍵環節。在動作結構上要注意兩個傾向,一是動作大小,主要是依賴前臂和大臂發力,與腰、腿間的協調不夠;二是動作過大,注意了手臂、腰、腿間力量的協調,而忽略了前臂的快速收縮,造成力量不集中。
  2、反拉弧圈球技術反拉弧圈球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比賽的勝負,影響到前三板的爭搶,影響攻防轉換,是弧圈球技術中最關鍵的環節,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術,我國弧圈球打法的運動員(除幾個尖子運動員外),大多數僅限于中臺的對拉和正手近臺快帶,而發搶中主動發半出檯球,讓對方拉起來後再反拉和發長球後主動側身反拉意識和能力,以及接發球控制對方後第四板的反拉的意識和能力都很差,因而發搶只敢發短球,不敢發長球,局限性很大。另外訓練相持球形成對拉的能力,國家隊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有很大收穫,而省市隊運動員對拉的能力卻非常薄弱。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反拉弧圈球的訓練。首先抓好反拉對方第一板從下旋球拉起來的弧圈球,這是反拉弧圈球的關鍵環節,這項技術掌握了,其他的反拉技術就迎刃而解。反拉弧圈球技術的掌握,必須從少年運動員抓起,從小培養反拉的意識和能力。
  3、反手的上手能力和相持能力由於歐洲選手過多地採用側身正手晃接發球,正手發搶十分困難,有時根本側不開身,因而反手的上手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只要用反手推或搓回接,馬上就被對方正手搶攻,陷入被動。雖然目前國家隊大多數直拍弧圈選手都採用了直拍橫打的辦法,但畢竟反面的拉球力度不夠,線路變化不大。由於受拍形的影響,不易拉直線,雖然對歐洲選手造成了不適應,但並沒有多大的威脅,反面拉球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另外在相持球中使用推擋畢竟是被動防禦,轉攻較困難,除非強行側身。那麼,把推擋和反面的快帶如何結合起來是這種打法的一種創新,特別是撲正手回反手時,是用反手攻呢?還是用反面拉?如何使推擋和反面拉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我們這種打法的一個新課題,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加以解決。而我國的橫拍弧圈選手在中臺和中遠臺的反手相持球是個難點,在中、遠臺相持中被對方拉住反手位後很難轉攻,相持的能力和反手拉球的力度都不夠,這跟平時的訓練有關,我們比較注意正手在中、遠臺的對拉能力,反手中、遠臺的對拉練得不多,只要訓練中加以重視,還是可以解決的。
  二、設想與對策我國橫拍打法的發展,應該突出“特長突出,技術全面,無明顯漏洞”的方針,堅持“百花齊放,以我為主,採諸家之長,走自己的路”。當前,世界乒壇的技術打法已發展到又一個新的階段,各種打法和技術都互相滲透,達到相容並蓄,取諸家之長的境地。以瓦爾德內爾為代表的瑞典隊成功地把弧圈球與速度融為一體。既有旋轉又有速度,反手技術變化多樣;蓋亭吸收了中國人的短打技術,正手動作小,出手快,他的前三拍則以擅長搶拉上旋球為特色;塞弗則吸收了中國人的短球技術,擅長拉衝半出檯球,成功地運用了歐洲人人高身長的特點,以全面正手搶衝而著稱。這不難看出任何一個優秀運動員都是採諸家之長,走自己的路。中國運動員在身體、力量方面都不如歐洲選手,但有自己速度快、機智靈活的特點,因此,中國橫拍運動員今後一要恢復我國的傳統優勢前三板技術,在這基礎上加強第四、五板的控制與反控制,使之前幾板球力爭主動,搶先上手;注重在前五板上狠下功夫,追求“三快”的境界,即:戰術變化快,上手速度快,攻防轉換快;二要彌補特短,過好弧圈關,這是提高相持能力的關鍵。
  這是一個總的設想,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一)開拓創新思路談到創新,人們自然會想到發明新技術、新打法。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創新不僅包括發明新技術、新打法,同時還應該包括把先進的技術同運動員自身的特點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制勝手段。歐洲運動員經過三十多年的摸索,才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特點的路,就是把日本的弧圈球同中國的前三拍技術和近臺快攻技術有機地融為一體,並經過多年的磨煉,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特點。80年代未、90年代初達到了他們的鼎盛時期,他們的技術特點和風格,代表了當今世界乒壇橫拍打法的潮流和發展方向,已經明顯領先於我國和亞洲諸強。在這種世界乒壇飛速發展的形勢下、我們再不虛心學習別人的先進意識和技術,大膽創新,改革我們的訓練方法,我們就將長時間地落後於世界潮流。儘管這幾年來,我們做了不少努力,縮小了與歐洲運動員的差距,但還很不夠,隊伍的斷檔局面遠遠沒有解決。因此,銳意創新改革,苦練基本功,迅速培養優秀的後備力量是擺在全國教練前的當務之急。
  1、意識的更新當前,乒乓球技術朝著快速、兇狠的方向發展,比賽中戰術多變,雙方的較量已從局部到全方位的對抗,從主體技術如正、反手,近臺、中臺、遠臺以及到細小技術的較量,如臺內球的擺、挑、撇,爭搶十分激烈,所以戰術變化往往在一局球中多次更換,世界超一流選手比賽往往幾分球一個變化戰術,從發球到接發球,以及相持球都能體現雙方攻防轉換較快,而戰術的變化都將圍繞搶先上手,力爭主動進攻,因此加快進攻速度,加大進攻的使用率,提高進攻的擊球品質是制勝的決定因素。顯然,過去的乒乓球意識,已大大地向前發展了,所以意識的更新,就刻不容緩地擺在了我們面前。如果跟不上世界的潮流,技術自然落後。
  (1)前三板意識現在把我們和歐洲諸強相比,在前三板的爭搶上已有較大的差距。我們過去在前三板上的優勢已不復存在,表現在發球單調;上手手段少、意識差;發球只敢發短球,不敢發長球;搶攻只能搶攻下旋球,不能搶攻上旋球和弧圈球;只用側身,不用反手;發球一齣臺被對方拉起來,馬上就被動進入防守狀態;接發球趨於保守,反手位來球以擺、搓為主,很少有挑打和半推半搓的進攻意識;對出檯球以拉高吊居多,然後進入相持。現代的前三板意識是發球長、短配合,不但能搶衝下旋球,而且能搶攻對方拉起來的弧圈球,不但側身搶攻,正反手都能上手。發球有意識發近網球,使你無法擺短,迫使你輕挑,然後兩面快撕,並敢於發長球搶衝(或反拉)和直接進入相持。接發球強調積極主動,加強上手能力,以挑打結合劈長、晃腰等手段為主,配合擺短,出檯球改變只拉高吊,不能搶衝的意識,只要對方的發球一齣臺,就敢於搶衝(這要在判斷清楚旋轉的情況下)。前三板再加上兩板,也就是第四、第五板的爭搶,這幾年對第四、五板的研究、訓練,提高了控制與反控制的能力,為進攻創造條件和時間,前三板是第四、五板相持球的基礎,直接關係到相持球的主、被動局面。
  (2)反拉弧圈球意識過去對付弧圈球,特別是對付對方從下旋球搶拉的弧圈球,基本上是消極防禦,反拉弧圈球的意識和能力不夠是影響前三板的直接原因。只有提高了反拉弧圈球的意識和能力,前三板才更具有威脅性和靈活性,這也是我們的技術落後於歐洲的關鍵所在。
  (3)建立側身以正手接發球為主的意識在我國傳統的訓練方法中,接發球趨於保守,無論是直拍還是橫拍,都以反手快擺短球後再伺機搶衝,出檯球設法拉起來進入相持。而現在以瓦爾德內爾為代表的歐洲選手開創了以側身正手接發球的先河。以側身正手晃接、挑、拉為主要手段,配合側身正手擺短,有效地抑制了發球一方的第三板搶攻、而接發球一方當接完發球後,身體已處於側身位置,只要對方的回球品質不高就可以全臺用正手搶攻或反拉,在這一環節上,瓦爾德內爾運用得尤為突出。側身正手接發球的優點在於,當接發球一方側身用正手接時,發球一方很自然要防備對方的進攻,站位就會稍往中間靠一點,當發現對方用晃接或劈長時再側身搶攻就失去了最佳時間,往往都是被動搶拉,而給的對方反拉有可乘之機。所以側身正手接發球是接發球技術的創新,是現代橫拍打法運動員必須掌握的技術。
  (4)相持中快速攻防轉換的意識歷史上中國橫板進攻型打法借鑒並沿用了直板快攻打法的技術風格與特點,對臺內球和前三板技術研究得多,形成了以前三板為中心的技術風格。在70--80年代我們的特點是非常奏效的,可以說領導了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潮流,處於主導地位。比賽中能夠攻破歐洲的加轉弧圈,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再加上我國橫板在世界大賽中採用了一些怪板及生膠等打法。由於技術上本身固有的特點,把相持中攻防轉換的作用給掩蓋了。使我們忽略了對相持技術的研究。進入80年代後,歐洲人越來越適應前三板技術,相持技術的使用越來越多,較量越來越激烈,逐漸露出了我們相持中的薄弱環節,造成只能進攻,不精於防守;只能近臺,不能中遠臺;只能快,不能慢;只能一個節奏,缺少多種節奏的變化運用,在快速的攻防轉換中難以取得主動。同時,對歐洲的弧圈球產生了一種恐懼感,我們稱之為“恐懼症”。在這種情況下,比賽中我們在對付弧圈球時,經常出現走兩種極端的局面:一是清一色的被動防守,見弧圈就“架”,左“擋”右“捂”,根本談不上真正意義的相持;二是採取“搏殺”的辦法,拼命發力,缺乏準確性。為此,我們研究相持中的攻防轉換意識,其根本目的就是把“恐弧”變為“制弧”。
  來源:中國乒乓網

[ 本帖最後由 葉師傅 於 2014-1-13 19:31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TOP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相持分為三種情況:
  (1)進攻性相持:指的是在相持當中處於主動地位(連續進攻)。
  (2)對攻性相持:指的是在相持中難以分出誰主動與被動,處於一種僵持不下的狀態(對攻、對推、對搓、對拉等)。
  (3)被動相持:指的是在相持中處於被動挨打。只有招架,難以進攻的狀態(兜、擋、放高球等)。
  在這三種相持狀態中,我們要力求的是進攻性相持,這樣才能發揮我們的積極快速的特點,在相持中的攻防轉換中取得更多的主動權,那麼進攻與防守之間的轉換應具備什麼條件呢?我個人歸納出以下三點:
  (1)擊球速度快,球在空中運作時間短,直至對方沒有時間引拍進攻時,就意味著進攻的機會來到了。
  (2)落點控制刁鑽,最後超出了對方的可進攻範圍,就意味著自己可主動進攻了。
  (3)使對方的擊球點低於球網時,就是自己進攻之時。
  這裡需特別指出的,能否形成積極主動的進攻性相持,前三板以及其後的第四、五板技術運用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在實踐中除在特定條件下分開來研究,一般情況下,還是應當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現在乒乓球比賽是全方位的較量,立體作戰,不論近臺、中臺、遠臺,沒有不能轉攻的球,關鍵是意識能否跟得上。反拉、反帶已成為相持階段 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點上,蓋亭尤為突出,蓋亭打法兇狠、令人生畏的地方正是在於他解決了反拉上旋和一般弧圈球的技術難點,使搶攻的速度明顯快於其他人,他 能經常在被動的情況下突然側身用正手反拉弧圈球(即使你在發力搶衝時也是如此),出其不意,使對方措手不及,攻防轉換的速度之快,令人不可思議,稱之為 “不講道理”。而過去對付弧圈球的左擋右擋技術已被事實證明過時了,不更新攻防快速轉換的意識,是不可能在當今乒壇上有立足之地。這除了要求運動員有攻防 快速轉換的意識外,還必須具有近臺快帶、反拉、中、遠臺對拉弧圈的能力,但意識是第一位的,沒有意識,就不可能有目的地去運用所掌握的技術。
  (4)搶衝半出檯球的意識 在當今激烈的乒乓球比賽中,控制與反控制貫穿比賽全過程,特別是在前三板的爭搶中,誰敢於大膽搶衝半出檯球,誰就會掌握場上主動權,在這一點上,塞弗和南 韓選手尤為突出,不管是接發球,還是發搶對方擺短,或者是互相擺短的控制中,只要對方回球稍一齣臺,或半出臺,他們都能發力搶衝,給對手造成很大的心理壓 力。由於反拉弧圈球技術運用普遍,已為大多數歐洲運動員所掌握,高吊弧圈經常被對方反拉而逐漸被前衝弧圈所代替,而我國運動員在處理搶拉半出檯球上大多數 是等球出臺在下降期拉高吊,不敢主動迎上前搶衝,這關鍵在於意識跟不上。而我國大多數運動員反拉弧圈球技術不過關,比賽中對方拉高吊經常得分,也是造成意 識落後的原因。
  2、技術的更新
  (1)接發球技術 歐洲選手用正手側身接發球,代表了接發球技術的發展方向,使接發球技術更具有進攻性。因此,使我們的年輕運動員從小掌握先進的接發球技術,跟上世界乒乓球 技術發展的形勢,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裡面還要處理好一種關係,強調正手側身接發球並不是不要反手接發球,是在正、反手都具備接發球能力的情況下,更多 地使用正手側身接發球,是為了使接發球更具進攻性,為下一板的進攻創造更好的機會。
  側身正手接發球技術有似下幾種:
  ①晃接:用身體的動作做掩護,用半推半搓的方法把球送到對方反手位大角,使其來不及側身搶攻或即使側身發攻也不能發大力,只能過渡性搶 拉。這樣就為反拉創造了有力時機,晃接的關鍵在於接觸球的一霎那,身體有一個虛晃的動作迷惑對方,右手對右手是順旋轉用力,用力方向和球的旋轉方向相反, 右手對左手是逆旋轉用力,用力方向和球的旋轉方向相同(這主要是指正手接側旋轉)。
  ②撇、劈長:主要加轉長球干擾對方,迫使對方拉高吊弧圈伺機反拉。
  ③快擺短球:過去是習慣反手快擺,而正手側身快擺會感到不習慣,要領是板形稍立。用大臂控制前臂,身體重心前迎,在來球跳起的上升期給球一個向下的力,形成合力,注意手臂的用力是向下用力而不是往前送。
  ④快點搶拉長球,過去傳統的接法是在球的上升後期和高點期接觸球,而現在是在球的上升前期接觸球,過去的球速快,正手空檔小,有利於連續進攻。
  ⑤搶衝半出檯球,看準機會就要發力搶衝,改變過去基本上以高吊為主的保守接法。
  (2)橫板反手的快拉 傳統的橫板反手技術主要是近臺以撥、彈為主,中遠臺以拉為主。下旋球能前沖和拉高吊,但擊球點基本上是球的上升後期或高點期,高吊基本上是球的下降後期, 隨著世界乒乓球技術的發展,現代的反手技術主要體現在“快”字上,出手快,擊球點早,經常你還來不及還原,對方下一板球已經過來了。
  ①反手拉下旋球的擊球點是在球從臺上剛跳起的上升期前期,從而加快回球速度,改變了最高點和下降前期擊球的老觀念。
  ②對方輕挑過來的球或中等力量發力挑過來的球,反手快撕,擊球點和拉下旋球一樣在球的上升前期。
  ③相持球中反手近臺連續快拱和彈壓。快拱的擊球點在球的上升後期,彈壓在球的高點期,改變了以往近臺反手只能撥,不能拉的老觀念,加快 了回球速度,為側身搶衝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④被動防禦中的反手反拉弧圈,反帶弧圈,加快了攻防的快速轉換,改變了過去一旦處於被動,只是一味防守,不能轉攻的老觀念。
  (3)反拉弧圈球技術 反拉弧圈技術有三個方面:
  ①反拉對方從下旋球拉起來的弧圈球,這是難度最大的技術。
  ②相持中近臺的快速反拉、反帶。
  ③中、遠臺的對拉弧圈球技術。
  (二)處理好幾個關係 1、正手與反手 隨著乒乓球技術的發展,比賽場上的爭搶更加激烈,誰能在比賽中搶先上手,就會奪得場上的主動權。因此,在正、反手都能進攻的情況下,更多地、有效地使用正 手和側身進攻(因為正手的攻擊力和威脅性遠遠大於反手進攻)、將會給對方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從而贏得比賽的勝利。而我國運動員在正、反手的關係處理上往 往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過多地依賴反手,認為我反手或推擋能夠壓得住對方,沒有必要去冒側身搶攻的險,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或關鍵時刻,才拼命用正手搶攻, 這在意識上落後了一大步。現代的進攻意識應該是快速、兇狠,更有效地使用正手進攻,包括接發球、相持球,創造有利時機側身,能用正手進攻的球決不用反手, 有了這種意識,才能真正體現積極主動、先發制人的指導思想。
  2、兇與穩 現代乒乓球的發展速度之快、旋轉之強令人驚異,如果再像原來有些隊員那樣採用四平八穩打法,在國際乒壇上已難有立足之地。我認為在技術風格兇與穩的取向 上,尤其是男隊員應以兇為主,誇張一點說,就是力爭“進攻,進攻,再進攻”。因為積極的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這樣才能趕上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潮流,使我們 能夠處於領先地位。
  3、近與遠 積極、快速的近臺快攻是我們的看家本領,也是我們取得優異成績的主要法寶。實踐證明這是適合中國人自身特點的風格。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堅持以近為主,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以此基礎上,再去尋求提高中遠臺技術的有效途徑。
  4、旋轉與弧線 眾所週知,旋轉對於弧線是有影響的。不同的旋轉性質,會產生不同的飛行弧線:如上旋球在空中運作時,由於旋轉方向與氣流阻力是同向的,運作時間短,速度 快,並且在落臺後有“下墜”的感覺;下旋球在空中運作時,速度相對較慢,運作時間長,有“上飄”的感覺;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充分利 用旋轉的特點,製造適宜的擊球弧線,這一點對橫板進攻打法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5、旋轉與速度 傳統經驗認為,旋轉與速度是一對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現在乒乓球技術發展要求既要快又要轉,要突破常規速度的極限,快撕是一種有旋轉、速度快的技術,要積極去培養運用。
  來源:中國乒乓網

TOP

Very nice

TOP

謝謝葉師傅

TOP

TOP

多謝叶問分享
<-->
.

TOP

many thanks master YIP!
板:Timo Boll ALC FL
膠: FH: ELS; BH: R7S
喜歡: 多板數來回

TOP

請問是在那一年發表的?

TOP

即只能温故知新, 參考而已???

[ 本帖最後由 friendlybrother 於 2018-5-22 20:15 編輯 ]

TOP

correct and great.

[ 本帖最後由 friendlybrother 於 2018-5-22 20:16 編輯 ]

TOP

謝謝分享!

TOP

發新話題
最近訪問的版塊